跳至主要内容

无政府主义与广东共产党

部分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如劉思復、熊成基、劉師培等皆幾乎完全接受從日本傳到中國的「支那本部即中國」概念(梁啟超後來把「支那本部」改為「中國本部」),並以該概念為言行之準。一些學者如柯象峰把「中國本部」當作學術分析概念和分析單位進行構建。1934年,中國歷史學家顧頡剛發文說:「我們的東鄰(日本)蓄意侵略我們,造了本部一名來稱呼我們的十八省,暗示我們邊陲之地不是原有的,我們這群傻子居然承受了他們的麻醉。」大部分學者此後放棄使用這個概念[7][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B8%85%E9%9D%9E%E4%B8%AD%E5%9C%8B%E8%AB%96 无政府主义与广东共产党 https://dgds.sun0769.com 2016年03月17 11:03 曾庆榴 大家好!我在这里作一个简要发言,袁振英曾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我讲这个题目,与纪念袁振英也有关系。我简单谈几点认识: 一、广东是无政府主义传播早、分子活跃的地方。广东早期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刘思复(师复),是孙中山的同乡,是一位有坚定的无政府主义信仰、纯洁的道德操守,在理论上、组织上对安那其主义贡献甚多的人物。他死得早,但后来各地的安那其主义者,均受过他的影响。师复思想的光点,不在于对未来社会的描述,而在于他对并非出于中国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理解与引进,在于他极端反对强权与专制主义。而安那其主义在行动上、实践上的可贵之点,是他们深入民间,特别是较早与中国工人发生了联系,又特别是在中国的机器工人中建立了组织基础。广东无政府主义者的活动,从广州转移到澳门,又到上海,部分又转至福建漳州,部分还发展至南洋各地。这些人联系了众多的知识精英,他们办有刊物,开展了诸多的活动。在中国无政府主义传播史上,师复的地位与影响,应在吴稚晖、刘师培这些人之上。踏着师复的足迹前行者不乏其人,不但有刘石心、郑佩刚、黄尊生、黄凌霜、梁冰弦、梁一余、尉克水、袁振英、俞秀松、华林、叶天底、叶纫芳、金九等,还有吴玉章、陈延年这些人。甚至在湖南的毛泽东,也是信仰过无政府主义的。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料说:“1912年5月晦鸣学社发起于广州,是为中国内地传佈无政府主义之第一团体。” “广州固吾党(无政府主义)之一小纪念地也。” “呜呼,广州者,非此主义(无政府主义)输入支那较先之地乎,又非吾党同志多数之产地乎……”师复在1914年就使用了“共产党”的名称。故无政府主义者是有可能与中共的建党先驱者们走到一条道上来的,这些情况,是值得做中共建党史的朋友重视的。 二、“安”(安那其主义)、“马”(马克思主义)合流。这里想简要地介绍无政府主义者与中共建党先驱者初期交往、合作的情况。 粗线条的表述是这样── 晦鸣学社迁移上海后两年(1915年),师复病逝。1920年春间,俄人布鲁威Broway通过读《民声》的世界语版,知悉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活动的情况,致信无政府主义者。郑佩刚把布氏的信寄于北大黄凌霜,黄约同陈独秀、李大钊与布氏在天津叙话几回。是年5月,俄人斯脱洛米斯基(Stromisky)携同杨明斋南下上海,在陈独秀寓所集会,成立“社会主义者同盟”。“同盟”在北京出版《劳动音》,在上海出版《劳动界》,在广州出版《劳动者》,这三个周刊是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合作的姐妹刊物。印刷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又新印刷所”,是以“晦鸣学社”的印刷器材为基础而办的。华南“社会主义者同盟”在陈炯明军队的驻地福建漳州,开辟了一个可观的阵地。1920年秋粤军由闽返粤,漳州“同盟”成员先后返回广州。是时,俄人米诺尔(K·A·斯托扬诺维奇)与别斯林在黄凌霜的推荐、陪伴之下抵达广州,与梁冰弦、区声白、黄尊生、刘石心等经过一段接触之后,成立了“广东共产党”。 以上有三个关键词:一、“俄人Stromisky”,即斯脱洛米斯基;二、“社会主义者同盟”;三、“广东共产党”(在广州市面散发的传单中,还出现过“共产党广州部”的名称)。上述史料主要出于梁冰弦的《解放别录》和郑佩刚所述、所撰;袁振英1920年10月5日至罗素信,自署“中国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同盟秘书”。然而,以上“Stromisky”和“社会主义者同盟”两个名称,因目前还未显现于俄共的解密档案,或者有人会认为史料的分量不够。但梁冰弦之作1951年发表于香港,而郑佩刚所述、所撰,成于1964年,他们二人所写、所述,大体上可以互相印证。因此,我总的看法是,斯脱洛米斯基(Stromisky)来华和“社会主义者同盟”的存在,不应轻易否定;而“广东共产党”(“共产党广州部”)则确实存在过,米诺尔、别斯林参与了其中的活动。这是继师复使用“无政府共产党”(1914年)的名称以后,于1920年秋在广州成立的、以“共产党”命名的组织。这个“党”的存在,有史可证,不应视而不见。“安”、“马”有过一度合作,尽管是短暂的,但却是事实。 三、“安”、“马”分流。有人认为斯脱洛米斯基(Stromisky)与魏金斯基是同一个人,有的出版物对斯氏的介绍就是这样说的,例如人民出版社《“一大”前后(二)》将郑佩刚所说“俄人Stromisky”,直接写成“俄人维经斯基”。但据梁冰弦说,斯脱洛米斯基早于魏金斯基来华,将这两个人说成是同一人,看来是搞错了。 按目前所知的史料判断,“安”、“马”合作的促成者,是斯脱洛米斯基(Stromisky);而“安”、“马”分流的制造者,是魏金斯基。梁冰弦写道:“代表第三国际留在上海的斯脱洛米斯基奉召回去,莫斯科改派倭挺斯基来沪”。魏氏来华之后,决定解散“社会主义者同盟”,迳行组织共产党。华北、华中“社会主义者同盟”的解散,上海共产党成立,乃是与此关连着的。 然而在广州,解散“社会主义者同盟”和直接组织共产党,却遇到了困难和阻力,主要是因为广州无政府主义者人数比较多,影响较大。这时,陈独秀已经来到广州,他与无政府主义者有过接触,讨论过一些问题,希图增进彼此的关系。陈独秀感到按魏氏的主张办,有相当的难度。而魏氏却急于将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于是,魏金斯基拿定主意,亲自来广州,亲手操盘,召开“安”、“马”分流会议。梁冰弦在他的文章中,还写了一条很值得重视的史料:对这次会议,“惟陈独秀预日托故离开广州作短程旅行,避不出席。”魏金斯基当时来过广州(1921年1月),是见诸文字记载的。 就这样,“安”、“马”分流已成定局,双方短暂的合作,已经成为历史。这些情况,我就不多说了。 读各种中共党史著述,可知过去许多人都对“安”、“马”分流,都作过肯定的评述。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决裂,对共产党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揆诸史乘,我们却发现分流也对中共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师复一代安那其主义者对引进自由社会主义所作的努力,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他们的品行操守,都有值得肯定之处。师复死后的无政府主义者当中,也不乏有志于社会改造、多年来热心于劳动运动的人士。俄人魏金斯基一手策划,并由他亲自操盘、督办的广州“安” 、“马”分流,显而易见,将一批虽然思想信仰不同但却是热心于工人运动的人“分”了出去。受他们影响的那批机器工人,跟着也分离出去了。成立时间较长的“广东机器工会”,从此脱离了共产党的影响,并且越走越远。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刚成立的时候却未能掌握那批机器工人──现代产业工人,其损失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后来广州工人运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
  一文说清:苏俄是怎么变成苏联的? 2021年11月18日 下午3:24 苏俄,顾名思义,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简称。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18年,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并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依然称苏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也带俄罗斯三个字,但它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帝俄)不一样,帝俄的疆域比后来的苏联还要广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换句话说,帝俄崩溃后,苏俄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领土,就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的大部分领土一样。 剩下的领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决思想的鼓舞,纷纷建立了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比如波兰、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则分别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苏俄建立后,打了三年残酷的内战,消灭了白俄军队,粉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在这个过程中,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军事联盟——他们面临共同的阶级敌人和外国敌人,需要抱团取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各国是独立的,但党的组织是统一的,都服从俄共(布)的统一领导。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苏俄,实际上是和平兼并这些国家。这个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反对。 当时列宁因牙病在哥尔克修养,他知道情况后,认为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批评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 他说: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盟,否则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 他还说: 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 总之,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家必须结成联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必须平等结盟。 这个...
  黨的誕生地上海百年系列之壹 2020年12月28日 14:15      上海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 上海,坐落在中國東部海岸的中部、萬裏長江入海口的南岸。她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近現代最早發迹的地方之壹。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大罷工聲援“五四運動”,标志着中國工人階級首次登上曆史舞台。 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産物,上海在中國革命進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興業路76号)舉行。中國共産黨在這裏誕生,是中國曆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2021年,中國共産黨将迎來建黨百年。百年榮光,是使命激蕩我們永葆活力。 回望過去,壹個政黨的成長和壹個民族的振興緊密相連。這份偉大事業賦予中國共産黨人的格局與胸襟,遠非那些汲汲于眼前的黨派所能想象。 長征的血戰、抗日的烽煙,開放的探索、改革的攻堅,民族複興的事業每前進壹步,我們黨都要經受壹次洗禮。革故鼎新引領時代,是共産黨人的初心,讓我們這個黨長盛不衰、枝繁葉茂。 從隻有50多名黨員到89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壹大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當年石庫門點亮民族希望的燈火,已經成爲指引13億中國人民前進征程的偉大燈塔。 維經斯基來華與中國共産黨的初創 ——黨的誕生地上海百年系列之壹 十月革命後,面對帝國主義國家的幹涉和包圍,面對國内反動勢力嚴重的叛亂危局,爲了新生的蘇俄政權的安全,爲幫助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實現民族獨立,推動無産階級世界革命,蘇俄政權加強了對歐洲無産階級革命和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指導和支持。俄共(布)代表維經斯基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奉派來華、聯絡中國先進分子、指導創立中國共産黨。 維經斯基曾四度來華,首次來華從1920年4月至1921年2月,時間不短,任務明确,工作成效顯著:不僅推動建立了中共最早的組織,并與中共主要創建人陳獨秀等建立起了深厚友誼。以至此後又有三次奉派來華,是當時來華次數最多的俄共(布)代表。尤其是在國共合作處于困境、大革命處于低潮的危急關頭,維經斯基都以共産國際代表身份奉命來華指導中國共産黨。盡管所持意見瑕瑜互見,但他所獲得的信任是其他國際代表甚至蘇聯顧問難以企及的。 維經斯基小組來華的使命 維經斯基(1893-1953),俄羅斯人,蘇聯共産黨員,全名格列高裏•納烏莫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