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对立☆2019年3期☆
1903年7月30日(农历1903年6月7日),“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对立。
社会民主工党二次代表大会于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分别在布鲁塞尔和伦敦秘密召开。代表成份比较复杂,有坚定和不坚定的火星派分子,也有反火星派分子,所以,斗争比较激烈。大会最主要的议程是讨论和通过党纲、党章、选举党的领导机构。在讨论党纲草案时,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在党纲中写进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经过斗争,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取得了胜利。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明确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革命纲领。在讨论党章第一条时,大会出现了更加激烈的争论。列宁和马尔托夫分别提出了条文草案。两者的原则分歧是要建立什么党的问题。列宁要创建的是一个有严格纪律、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其成员都必须无一例外地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接受党的监督和领导。而马尔托夫要的是一个成份复杂、不定型的、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社会团体。由于得到机会主义者和一些不坚定的火星派分子的拥护,大会通过了马尔托夫的条文。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即多数派)。马尔托夫派属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即少数派)。从此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就出现了两上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
第一共产国际:纲领 权利机关 组织原则☆2019年3期☆
纲领
纲领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宣布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纲领规定,在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前提和条件下,允许一切工人团体参加。
马克思寄希望于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指望将来通过各派工人的思想交流和讨论,导致一个共同理论纲领的形成。马克思力图使国际成为逐步溶解和吸收除无政府主义者以外的各个比较小的宗派的工具,希望各国工人通过在对敌斗争中的一致行动和交换经验能够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而抛弃各种宗派学说。历史证实马克思的这种政策是正确的。
权力机关
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协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总委员会执行大会的决议,并监督每一个国家严格遵守国际的基本原则。总委员会设有主席(1867年马克思提议取消)、总书记和通讯书记。总委员会内有一个核心组织:常设委员会,又称小委员会,由主席、总书记和各国通讯书记组成。各国的中央委员会称为联合委员会,下设分部、支部或小组。国际在每个国家都依靠现有的工人组织:政党、工会、工人教育协会、互助会、合作社以及新建立的支部。
组织原则
协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协会的任第一国际何一级组织都必须遵守协会的纲领、章程和代表大会的决议,在这个前提下,各个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联合会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行动的自由。为了保证纲领的统一性和为共同利益而斗争,赋予总委员会和联合委员会以必要的全权。
每个支部或支部联合会均须在代表大会两个月前向总委员会提出工作和发展情况的详细报告,总委员会根据这些报告编写向代表大会作的总报告。
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在总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任何提议均需由多数成员通过方能生效。为了保证总委员会成为一个有效的工作班子,马克思提议规定,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协会的名誉会员;协会的任何成员如不能出席中央委员会会议和参加它的工作,都不能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成员无故4次不出席会议,即从委员会除名。
三是使社会主义思想大普及;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开始对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新探讨;
五是第二国际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期宣传。
另外,革命派还同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派进行过不妥协的斗争。因此,第二国际是富有成果、有所建树的前进、发展时期,不能因它最终破产,而不敢承认曾有过的巨大功绩。应当否定第二国际只留下机会主义传统的说法,事实上,第二国际留下来两种传统,一是机会主义传统,一是革命左派的传统;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无疑是第二国际左派革命事业和革命传统的继承者;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则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第二共产国际:评价☆2019年3期☆
第二国际所处时代的基本特点带有自由资本主义正向垄断阶段转变、随后刚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深刻印记。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19世纪最后30年,即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帝国主义逐渐形成的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相当迅速;
第二,在第二国际存在时期,即使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出现了少数金融寡头的专政,而政治上的反动并不是在不断地普遍加强;
第三,至少到1904年,这是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发生重大政治动荡;
第四,在较长的和平时期中,战争危险由隐而显,到20世纪初则急剧增加;
第五,资本主义远没有进入全面危机,无产阶级革命在战前还没有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直接任务。
时代的特点和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向第二国际提出的历史任务是:
第一,向横广发展,把工人群众广泛地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组织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引导他们投入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
第二,由于第二国际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是相对和平的时期,因而开展日常的经济和政治罢工、进行议会斗争和议会外的群众斗争,是第二国际的日常任务;
第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加紧争夺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危险在20世纪初日益加剧,摆在第二国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以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本国工人群众,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进行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
第二国际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第二国际通过广泛的组织工作,使国际工人运动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二是第二国际许多党已广泛展开议会斗争,并成为工人政党的常用武器;
三是使社会主义思想大普及;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开始对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新探讨;
五是第二国际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期宣传。
另外,革命派还同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派进行过不妥协的斗争。因此,第二国际是富有成果、有所建树的前进、发展时期,不能因它最终破产,而不敢承认曾有过的巨大功绩。应当否定第二国际只留下机会主义传统的说法,事实上,第二国际留下来两种传统,一是机会主义传统,一是革命左派的传统;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无疑是第二国际左派革命事业和革命传统的继承者;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则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19年3月4日 列宁组成第三共产国际☆2019年3期☆
1919年3月4日,一个以推动世界革命为目的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在莫斯科建立。
第三国际或共产国际将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起主要作用。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认为,俄国政权的稳定取决于欧洲其他国家掀起的革命进而在全欧洲建立起友好的政权。
列宁认为,虽然欧洲人民准备革命,但是第二国际或社会党国际的胆小懦弱扯了他们的后腿。这个较老团体的成员被民族主义分子所吞没,因而完全丧失了它在大战爆发时所具有的团结一致性。
第一国际是由卡尔-马克思于1864年在伦敦建立的,宗旨是协调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运动。它于1876年解散。
第三国际第一次会议有35名选举代表,代表19个团体。由于战争妨碍代表出席会议,只有5人来自俄国境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