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海外遊學生與蘇俄東漸 ◆◆▼◆ 西歐往事

 广斫鉴·王唯廉: 關於陳獨秀·王唯廉: 陳獨秀與共產黨·袁同疇: 與陳獨秀早年的一些接触·陶希聖: 記獨秀·陶希聖: 關於獨秀的三段事·白 瑜: 我所見到的陳獨秀先生·任卓宣: 我與陳獨秀先生·王覺源: 我所認識的陳獨秀先生·王健民: 陳獨秀的就逮、起訴與判刑·毛子水: 陳先生的文字學著作與最後的政治見解·台靜農: 陳獨秀先生·鄭學稼: 陳獨秀先生晚年的一些事◆◆ 海外遊學生與蘇俄東漸 ◆◆◆ 西歐往事 ◆·李 璜: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與中共在法組織、擴張及鼓動鬥爭的回憶◆ 蘇俄往事 ◆·嚴灵峯: 留俄前後·蕭贊育: 赴俄留學雜憶·白 瑜: 有關留俄中山大學·鄧文儀: 留學俄國的回憶◆◆ 蘇俄在中國 ◆◆◆ 蘇俄與中共 ◆·隱 叟: 蘇共派系鬥爭與中華民國內亂·迪 人: 史大林奪取中共領導的經過◆ 鮑羅廷與民國亂局 ◆·傅秉常: 對鮑羅廷、加倫之印象·白 瑜: 我亦談談鮑羅廷·周佛海: 鮑羅廷授給中共的戰術·鍾起鳳: 鄒魯力抗鮑羅庭記——民十二年在廣东大學與共黨鬥爭一幕·簡又文: 鮑羅廷過鄭回俄記◆◆ 軍界聞人 • 西北軍聞人 ◆◆·石敬亭: 馮玉祥部基本派系述略·謙 廬: 春明舊夢•西北軍聞人志略◆ 馮玉祥 ◆·昌 人: 馮玉祥的轉變·王唯廉: 武漢政府與馮玉祥·悟 明: 談西北軍的馮玉祥與張之江·薛觀瀾: 馮玉祥爲何送我清宮磁器◆ 石敬亭 ◆·宋聿修: 馮玉祥的主要謀士石敬亭◆ 秦德純 ◆·秦德純: 從清末求學到「九一八」之前的經歷◆◆ 中國國民黨黨務 ◆◆◆ 容共亂象 ◆·大 德: 上海執行部小史·王唯廉: 二次大會的中委人選◆ 東北黨務 ◆·齊世英: 加入國民黨與主持东北黨務◆ 黃埔建軍 ◆·孫元良: 黃埔人和事◆ 北府政爭 • 郭松龄倒戈 ◆·齊世英:追隨郭松齡將軍回師奉天述聞·戢翼翘: 第二次直奉戰役與郭松齡倒戈◆ 北府政爭 • 奉直討伐國民軍之役 ◆·戢翼翘: 奉軍再度入關與皇姑屯事件◆◆ 時局與學潮 ◆◆◆ 五卅事件 ◆·羅學濂: 五卅慘案與燕大◆ 三一八事件 ◆·徐 英: 三一八慘案[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欢迎在此做广告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太平洋国际学会(英文: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是美国一些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

  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B8%85%E9%9D%9E%E4%B8%AD%E5%9C%8B%E8%AB%96

一声叹息《喀秋莎》! 原创 致远 1938年7月29日,“张鼓峰战役”爆发。 苏联有一首歌曲,名叫《喀秋莎》,中国人很熟悉。或许中国人不熟悉的是,这首歌是“张鼓峰战役”的产物。

  浩哥i i iA2 @S7i5FV0JOz6sV3A 一声叹息《喀秋莎》! 原创 致远     1938年7月29日,“张鼓峰战役”爆发。     苏联有一首歌曲,名叫《喀秋莎》,中国人很熟悉。或许中国人不熟悉的是,这首歌是“张鼓峰战役”的产物。      张鼓峰位于中国吉林珲春境内,历来是中国领土。但是,中俄在1858年签署的《瑷珲条约》时,沙俄故意借条约不同文本偷偷把这一地区窃取:条约中文文本显示,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条约俄文文本则把张鼓峰划归了沙俄。苏联认为国境线应沿张鼓峰峰顶 并认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满洲国”认为,张鼓峰是自己的领土,并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派边警管辖这一地带。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并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满洲国”及占领东北的日军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表示坚决反对。交涉无果,7月29日,日军发起进攻,企图夺回张鼓峰,战役就此爆发。    经过激战,日军战败,双方于8月10日夜,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苏军占领了张鼓峰,从此中国失去了图们江出海口,望日本海而兴叹。 俄在张鼓峰附近竖立起的纪念碑 当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季,漫山遍野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把它谱成了曲子,于是《喀秋莎》歌曲流行起来。     唱彼《喀秋莎》兮,哭吾张鼓;望鲸海咫尺兮,吾难摇橹;嘱吾子孙兮,莫与熊为伍。 上午1:11 · 2023年9月10日 · 3,308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