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听说《联共 共产国际与中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Sv7GiO8A

该书只是说了概况。 细节还不准确。 例如布尔主义传入中国,是从伊尔库茨克传入,不是莫斯科。 五四那天,没有骚乱,就是纵火,更没有攻击军警。 我的问题是,这位老师,他懂中文吗?繁体中文报刊资料,看得懂吗?谢谢 有缘的加我


米德教授的中文很好。他可以用汉语主持学术讨论会,阅读更没有问题。西方有一套发达的汉语/中文教育体系。我见过学了不到三年汉语的人,汉语说得和我差不多的人。但阅读能力如何,就不知道了。

京港周世华文史之旅
谢谢您的回复。 我根据您的描述,疑惑他对五四的了解,是通用版的浮皮潦草。并不了解五四策动的几大线索。留日学生,北大学生,俄国力量,反段力量等等。 因为他说学生意外于东交民巷只有美国使馆接收学生请愿书。事实是,使馆区封闭了。提到五四骚乱,攻击军警,我没看到任何其他证据。

所要查看的回复
賴子聊書
 @京港周世华文史之旅  谢谢观看 (或者收听)我一年多前的节目,还听得这么仔细。 这部书不是关于五四运动的专著,而且是关于中国在1919年发展方向的书。有关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抗议的细节,只是米德展示自己立论的陪衬,目的是让这部学术著作变得生动。这部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五四抗议是极少数的学生的暴力行动,与文革和六四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学生运动从少数人激进、到多数人激进、再到多数人和平的过程(而政府则是相反)。 关于使馆区封闭的问题。那天是封闭了,但美国使馆接受了学生的抗议书。 那天的骚乱, 是学生烧了赵家楼了,打伤了两名中国外交官。攻击军警的问题,是当晚(或者次日)在逮捕放火的学生时发生的。 有关五四运动的经曲著作是Zhou, Cezong 所著的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960). 米德书中关系五四那天的细节,应来自这部书。
收起
2004年出版,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拉拉 米德:苦涩的革命:中国与世界的争斗。【提要】革命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大的特征。在這部書裏,牛津大學教授拉納 •米德詳細回顧的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發生的學生抗議活動以及其原因和影響,把由五四運動開始的中國革命(由中國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發動和領導的革命的總稱)的新時期,放在世界近現代歷史的大潮中考察,認為中國革命的思想淵源是欧洲啟蒙運動,但中國的革命者被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的表現所迷惑,而沒有註意到啟蒙運動的前提是多元主義,而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沒有多元主義的傳統。 這一缺失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後來的發展。作者還認為:中國在1919年有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一是自由民主主義;二是接受日本的主導,進行政治經濟改革,與日本結成緊密的政治-經濟共同體;三是進行布爾什維克式的社會革命,建立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國家。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就是這三種思想碰撞的最終結果。這一勝利不是動蕩歲月的結束,而是苦澀的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但中國人民在這個過程中汲取了經驗教訓,21世紀的革命因此不會象20世纪的革命那麽”苦澀“。 《賴子聊書》:立足北美,回眸華夏,談書論道,承接地氣,向往天籟 賴小剛:戰爭研究學碩士,歷史學博士;代表作:”China’s Arctic Policy and its Impacts on Canada’s Arctic Security” (中國的北極政策及其對加拿大北極安全的影響), Canadian Naval Review (《加拿大海軍評論》), 2019年;A Springboard to Victory: The Growth of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and Financial Strength in Shandong Province, 1937-1945 (Brill, 2011) (《通向勝利的跳板:中共在山東軍事與財政力量的成長,193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戰》(知識出版社 1995年);《托洛茨基與蘇俄紅軍的建立》, 載於《世界歷史》1988年 赖小刚目前在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政治系和女王大学历史系任教。中国现代史是他的研究领域之一。 《賴子聊書》的Twitter為:@laiziliaoshu

賴子聊書
有关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可参阅薛衔天所著的《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


 您介绍的这批书在香港不容易看到。

我在前几天节目《读张国焘回忆录的分析与分享》里,刚谈罗易为何将苏共政治局电报给汪精卫阅读。
这批资料是从1922年开始?
我想请教:
1.那1920年春,维经斯基一行5人来中国组织共产党,除了杨明斋,那另外几位的姓名职务呢?从时间看,不在这批资料里?北大的俄文教师柏列威,是否已经是国际党员?李大钊是何时加入联共的?
2.周恩来在德国,或者在苏俄,与国际合作,或加入国际的培训具体历史,有资料吗?
3.张作霖是苏军系统的情报局暗杀的?反奉的郭松年,是否是国际组织的?一般支持肯定是。我请教的是组织郭。
4.张治中、卫立煌是国际党员吗?胡宗南有发展他吗?国民党里,除宋庆龄,还有哪些联共党员或国际党员?
5.荷兰人马林是国际派遣,还是俄共派遣?
6.佐尔格是苏军派遣?那在上海,国际远东局,苏军总情报部,苏共是三条线?
7.满洲党的上级,是苏军情报总局,还是共产国际伊尔库兹克或赤塔?联共?国际?苏军?是如何领导满洲省委的? 8.辽沈战役有无苏军指挥官?若有,是谁?苏军直接参与锦州战役?规模?
9.北方区委(李大钊)是联共领导(加拉罕)?上海中央局是共产国际远东局维经斯基领导?广东区委是联共和国际共同领导(鲍罗廷)?张太雷是联共党员?秋收起义的军事顾问,是长沙苏联领事,是共产国际人员,还是苏联外交部人员(或外交掩护的苏军情报总局人员)?
10。珍贵资料是,工作汇报及业务的总结报告,例如广州暴动的总结。对南昌暴动的总结(导致处罚各领导人)。不知有多少。
11.契卡,克格勃培训顾顺章、陈赓的情况。

至于您认为当时国共两党为民族主义政党,我保留意见。共产党(红色)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政党,列宁对民族主义挞伐,不应该是民族主义政党。孙文党也不是民族主义者(红蓝色),当时就被贬为三姓家奴的卢布党,中国同盟会是中日等东洋人组建,孙文党应该是泛亚主义者。中国民族主义者当在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之间。
我还不能同意您老师的观点,孙文党会学习租界,走自由民主道路。孙文被港英政府驱逐。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是广州政府与港英政府的严重对峙,沙面事件,不仅是武力收回汉口九江英国租界,革命外交,并且1928年的关闭教会学校运动,攻击日本侨民,怎么看,孙文党蒋中正党,也不会学习租界走自由民主道路。

您的本节目,其实,并没有说到中国如何布尔什维克化的。
向朋友们推荐一个:中俄关系史资料 zegxs.blogspot.com,欢迎担任编辑。
有缘的加我


小疑问: 1.托洛斯基是改造赤卫队吧,是改造游击队?区别是,赤卫队是工人组织,游击队就复杂了。 2.黄埔军校是早有党代表制度,不能说先有政治部(戴季陶张申府),后有党代表(廖仲恺)。中国国民党党军和国民革命军,都有党代表制度。武汉以后,陆续解除。 补充播主: 1.中共红军,步兵班里,都埋伏一名政治战士,监视本班。这是沿袭苏军,还是创造? 2.苏军抓白卫军军官,指挥红军,并将军官家属作为人质扣押。 3.您说苏军内政治部与契卡平行,在中共红军里,是不是就叫政治保卫局(邓发)? 4.蒋中正搞出的《革命军人连坐法》,在自创,还是学习苏军? 5.托洛斯基还有一个创新,就是由苏俄红军里的中国队,负责枪毙东正教的神父。因为俄国士兵有心理障碍。
谢谢播主谈得很好。

谢谢提问并且联系到中国军队。以下问答。 1. 托洛斯基是改造赤卫队吧,是改造游击队?区别是,赤卫队是工人组织,游击队就复杂了。 赤卫队和游击队都是独立的。托洛茨基的贡献是将原有的政治委员编入党组织,对政治委员和军队党组织进行合理化的重组,使之融为一体。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红军能够吸收赤卫队和游击队以及中共军队能够改编起义部队的原因。 2. 黄埔军校来自国民党一大的联俄决定,其整个体制来自自苏联红军。党代表制度是国军与中共军队在组织上的分水岭。蒋中山在败退到台湾后,就学习中共,在军队中建立了“政战”系统。 3.中共红军,步兵班里,都埋伏一名政治战士,监视本班。这是沿袭苏军,还是创造? 对不起,我不清楚。我猜是中共创造的。 3.您说苏军内政治部与契卡平行,在中共红军里,是不是就叫政治保卫局(邓发)? 对。 4.蒋中正搞出的《革命军人连坐法》,在自创,还是学习苏军? 我不清楚。我所知道的是:法国军队有也类似的做法。 5.托洛斯基还有一个创新,就是由苏俄红军里的中国队,负责枪毙东正教的神父。因为俄国士兵有心理障碍。 谢谢!我不知道托洛茨基还有这样的发明。
收起

谢谢。 1922年8月越飞马林与孙在上海洽谈合作。 1923年1月《孙越宣言》发布前,廖仲恺与越飞在日本热海温泉商谈,可能就已经敲定。 1923年7月孙文决定派遣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9月蒋中正带队赴俄考察军事,为办军校准备。张太雷同行。 黄埔军校应该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就已经着手落实。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只是向国民党内外宣布,很难说一大确定联俄及创办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军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B8%85%E9%9D%9E%E4%B8%AD%E5%9C%8B%E8%AB%96

太平洋国际学会(英文: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是美国一些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

  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列寧在倫敦的抉擇:要不要搶銀行鬧革命?1902-1903年 1903年的革命黨大會 1907年,革命黨大會因為被丹麥、瑞典和挪威當局明令禁止,將會址搬到了倫敦。這次會議發生在1905年大規模抗議沙皇的騷動之後。這是革命前最後一次全會。

  不僅可以幫助他建立革命同道關係網,還能傳播他喜歡的政治分析。 列寧在倫敦的抉擇:要不要搶銀行鬧革命? BBC 馬丁·羅森堡姆(Martin Rosenbaum) 2017年10月17日 圖像來源,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列寧向「紅軍」發表演說 1903年8月,有一小群熱心政治的俄羅斯異見人士在倫敦開了一次會。他們個個都是熱血沸騰的革命者,會場裏群情激動、唇槍舌劍、好不熱鬧。 他們大概有50人左右,其中有弗拉基米爾·列寧、列夫·托洛茨基和其他死心塌地的革命積極份子,一門心思要把俄羅斯沙皇趕下台。 當時的政治觀點相爭似乎並不重要,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卻曾經翻捲起無數浪花,影響深遠。 100多年前的俄羅斯革命運動分成兩大派: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就在倫敦伊斯靈頓(Islington)的一個酒吧裏,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投票。 ADVERTISEMENT 由列寧領導的「強硬派」布爾什維克人,希望組建一個高度集權,組織紀律嚴明的政黨;而「溫和派」孟什維克更喜歡與其他同情革命的力量,組建一個鬆散的、基礎廣泛的聯盟。 雷語的秘密:她為什麼說「蘇聯沒有性」? 蘇聯檔案解密(上):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蘇聯檔案解密(下):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隨後的幾年裏,隨著各種問題和隸屬關係的變動,這兩派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直到14年後的俄國「十月革命」。 圖像加註文字, 位於倫敦市中心伊斯靈頓(Islington)的酒吧「三個約翰」是俄國革命黨1903年召開大會的地點。 1917年,俄國發生了第二次革命,也就是所謂「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人奪取了政權。孟什維克先是被排擠,後被擊敗。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成立了蘇聯。 1903年在倫敦召開的會議,是兩派裂痕初顯之時。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在黨員組織紀律問題上以幾票之差未能得以通過。 不過,當時有七名反對列寧的代表,因其它分歧退出了大會,使得布爾什維克派在黨報編輯部的關鍵投票中獲勝。 酒吧黨會 這一投票結果讓列寧將自己這一派稱為「布爾什維克」,即俄語中的「多數派」,於是他的對手稱為「孟什維克」,即「少數派」。 會議中雙方分歧異常尖銳。據早期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理查德姆林說,列寧的筆記顯示這次吵吵嚷嚷的大會開在伊斯林頓「三個約翰」酒吧(Three Johns)內。 圖像加註文字, 倫敦東部白教堂區(Whitechapel)富爾邦路(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