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听说《联共 共产国际与中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Sv7GiO8A

该书只是说了概况。 细节还不准确。 例如布尔主义传入中国,是从伊尔库茨克传入,不是莫斯科。 五四那天,没有骚乱,就是纵火,更没有攻击军警。 我的问题是,这位老师,他懂中文吗?繁体中文报刊资料,看得懂吗?谢谢 有缘的加我


米德教授的中文很好。他可以用汉语主持学术讨论会,阅读更没有问题。西方有一套发达的汉语/中文教育体系。我见过学了不到三年汉语的人,汉语说得和我差不多的人。但阅读能力如何,就不知道了。

京港周世华文史之旅
谢谢您的回复。 我根据您的描述,疑惑他对五四的了解,是通用版的浮皮潦草。并不了解五四策动的几大线索。留日学生,北大学生,俄国力量,反段力量等等。 因为他说学生意外于东交民巷只有美国使馆接收学生请愿书。事实是,使馆区封闭了。提到五四骚乱,攻击军警,我没看到任何其他证据。

所要查看的回复
賴子聊書
 @京港周世华文史之旅  谢谢观看 (或者收听)我一年多前的节目,还听得这么仔细。 这部书不是关于五四运动的专著,而且是关于中国在1919年发展方向的书。有关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抗议的细节,只是米德展示自己立论的陪衬,目的是让这部学术著作变得生动。这部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五四抗议是极少数的学生的暴力行动,与文革和六四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学生运动从少数人激进、到多数人激进、再到多数人和平的过程(而政府则是相反)。 关于使馆区封闭的问题。那天是封闭了,但美国使馆接受了学生的抗议书。 那天的骚乱, 是学生烧了赵家楼了,打伤了两名中国外交官。攻击军警的问题,是当晚(或者次日)在逮捕放火的学生时发生的。 有关五四运动的经曲著作是Zhou, Cezong 所著的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960). 米德书中关系五四那天的细节,应来自这部书。
收起
2004年出版,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拉拉 米德:苦涩的革命:中国与世界的争斗。【提要】革命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大的特征。在這部書裏,牛津大學教授拉納 •米德詳細回顧的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發生的學生抗議活動以及其原因和影響,把由五四運動開始的中國革命(由中國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發動和領導的革命的總稱)的新時期,放在世界近現代歷史的大潮中考察,認為中國革命的思想淵源是欧洲啟蒙運動,但中國的革命者被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的表現所迷惑,而沒有註意到啟蒙運動的前提是多元主義,而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沒有多元主義的傳統。 這一缺失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後來的發展。作者還認為:中國在1919年有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一是自由民主主義;二是接受日本的主導,進行政治經濟改革,與日本結成緊密的政治-經濟共同體;三是進行布爾什維克式的社會革命,建立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國家。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就是這三種思想碰撞的最終結果。這一勝利不是動蕩歲月的結束,而是苦澀的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但中國人民在這個過程中汲取了經驗教訓,21世紀的革命因此不會象20世纪的革命那麽”苦澀“。 《賴子聊書》:立足北美,回眸華夏,談書論道,承接地氣,向往天籟 賴小剛:戰爭研究學碩士,歷史學博士;代表作:”China’s Arctic Policy and its Impacts on Canada’s Arctic Security” (中國的北極政策及其對加拿大北極安全的影響), Canadian Naval Review (《加拿大海軍評論》), 2019年;A Springboard to Victory: The Growth of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and Financial Strength in Shandong Province, 1937-1945 (Brill, 2011) (《通向勝利的跳板:中共在山東軍事與財政力量的成長,193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戰》(知識出版社 1995年);《托洛茨基與蘇俄紅軍的建立》, 載於《世界歷史》1988年 赖小刚目前在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政治系和女王大学历史系任教。中国现代史是他的研究领域之一。 《賴子聊書》的Twitter為:@laiziliaoshu

賴子聊書
有关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可参阅薛衔天所著的《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


 您介绍的这批书在香港不容易看到。

我在前几天节目《读张国焘回忆录的分析与分享》里,刚谈罗易为何将苏共政治局电报给汪精卫阅读。
这批资料是从1922年开始?
我想请教:
1.那1920年春,维经斯基一行5人来中国组织共产党,除了杨明斋,那另外几位的姓名职务呢?从时间看,不在这批资料里?北大的俄文教师柏列威,是否已经是国际党员?李大钊是何时加入联共的?
2.周恩来在德国,或者在苏俄,与国际合作,或加入国际的培训具体历史,有资料吗?
3.张作霖是苏军系统的情报局暗杀的?反奉的郭松年,是否是国际组织的?一般支持肯定是。我请教的是组织郭。
4.张治中、卫立煌是国际党员吗?胡宗南有发展他吗?国民党里,除宋庆龄,还有哪些联共党员或国际党员?
5.荷兰人马林是国际派遣,还是俄共派遣?
6.佐尔格是苏军派遣?那在上海,国际远东局,苏军总情报部,苏共是三条线?
7.满洲党的上级,是苏军情报总局,还是共产国际伊尔库兹克或赤塔?联共?国际?苏军?是如何领导满洲省委的? 8.辽沈战役有无苏军指挥官?若有,是谁?苏军直接参与锦州战役?规模?
9.北方区委(李大钊)是联共领导(加拉罕)?上海中央局是共产国际远东局维经斯基领导?广东区委是联共和国际共同领导(鲍罗廷)?张太雷是联共党员?秋收起义的军事顾问,是长沙苏联领事,是共产国际人员,还是苏联外交部人员(或外交掩护的苏军情报总局人员)?
10。珍贵资料是,工作汇报及业务的总结报告,例如广州暴动的总结。对南昌暴动的总结(导致处罚各领导人)。不知有多少。
11.契卡,克格勃培训顾顺章、陈赓的情况。

至于您认为当时国共两党为民族主义政党,我保留意见。共产党(红色)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政党,列宁对民族主义挞伐,不应该是民族主义政党。孙文党也不是民族主义者(红蓝色),当时就被贬为三姓家奴的卢布党,中国同盟会是中日等东洋人组建,孙文党应该是泛亚主义者。中国民族主义者当在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之间。
我还不能同意您老师的观点,孙文党会学习租界,走自由民主道路。孙文被港英政府驱逐。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是广州政府与港英政府的严重对峙,沙面事件,不仅是武力收回汉口九江英国租界,革命外交,并且1928年的关闭教会学校运动,攻击日本侨民,怎么看,孙文党蒋中正党,也不会学习租界走自由民主道路。

您的本节目,其实,并没有说到中国如何布尔什维克化的。
向朋友们推荐一个:中俄关系史资料 zegxs.blogspot.com,欢迎担任编辑。
有缘的加我


小疑问: 1.托洛斯基是改造赤卫队吧,是改造游击队?区别是,赤卫队是工人组织,游击队就复杂了。 2.黄埔军校是早有党代表制度,不能说先有政治部(戴季陶张申府),后有党代表(廖仲恺)。中国国民党党军和国民革命军,都有党代表制度。武汉以后,陆续解除。 补充播主: 1.中共红军,步兵班里,都埋伏一名政治战士,监视本班。这是沿袭苏军,还是创造? 2.苏军抓白卫军军官,指挥红军,并将军官家属作为人质扣押。 3.您说苏军内政治部与契卡平行,在中共红军里,是不是就叫政治保卫局(邓发)? 4.蒋中正搞出的《革命军人连坐法》,在自创,还是学习苏军? 5.托洛斯基还有一个创新,就是由苏俄红军里的中国队,负责枪毙东正教的神父。因为俄国士兵有心理障碍。
谢谢播主谈得很好。

谢谢提问并且联系到中国军队。以下问答。 1. 托洛斯基是改造赤卫队吧,是改造游击队?区别是,赤卫队是工人组织,游击队就复杂了。 赤卫队和游击队都是独立的。托洛茨基的贡献是将原有的政治委员编入党组织,对政治委员和军队党组织进行合理化的重组,使之融为一体。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红军能够吸收赤卫队和游击队以及中共军队能够改编起义部队的原因。 2. 黄埔军校来自国民党一大的联俄决定,其整个体制来自自苏联红军。党代表制度是国军与中共军队在组织上的分水岭。蒋中山在败退到台湾后,就学习中共,在军队中建立了“政战”系统。 3.中共红军,步兵班里,都埋伏一名政治战士,监视本班。这是沿袭苏军,还是创造? 对不起,我不清楚。我猜是中共创造的。 3.您说苏军内政治部与契卡平行,在中共红军里,是不是就叫政治保卫局(邓发)? 对。 4.蒋中正搞出的《革命军人连坐法》,在自创,还是学习苏军? 我不清楚。我所知道的是:法国军队有也类似的做法。 5.托洛斯基还有一个创新,就是由苏俄红军里的中国队,负责枪毙东正教的神父。因为俄国士兵有心理障碍。 谢谢!我不知道托洛茨基还有这样的发明。
收起

谢谢。 1922年8月越飞马林与孙在上海洽谈合作。 1923年1月《孙越宣言》发布前,廖仲恺与越飞在日本热海温泉商谈,可能就已经敲定。 1923年7月孙文决定派遣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9月蒋中正带队赴俄考察军事,为办军校准备。张太雷同行。 黄埔军校应该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就已经着手落实。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只是向国民党内外宣布,很难说一大确定联俄及创办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军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俄方不放弃霸占东北的根本立
  一文说清:苏俄是怎么变成苏联的? 2021年11月18日 下午3:24 苏俄,顾名思义,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简称。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18年,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并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依然称苏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也带俄罗斯三个字,但它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帝俄)不一样,帝俄的疆域比后来的苏联还要广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换句话说,帝俄崩溃后,苏俄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领土,就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的大部分领土一样。 剩下的领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决思想的鼓舞,纷纷建立了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比如波兰、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则分别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苏俄建立后,打了三年残酷的内战,消灭了白俄军队,粉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在这个过程中,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军事联盟——他们面临共同的阶级敌人和外国敌人,需要抱团取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各国是独立的,但党的组织是统一的,都服从俄共(布)的统一领导。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苏俄,实际上是和平兼并这些国家。这个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反对。 当时列宁因牙病在哥尔克修养,他知道情况后,认为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批评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 他说: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盟,否则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 他还说: 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 总之,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家必须结成联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必须平等结盟。 这个建议得到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