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投書:老蔣的《蘇俄在中國》是一部自相矛盾又可笑的著作

 

投書:老蔣的《蘇俄在中國》是一部自相矛盾又可笑的著作

日前看蔣中正的《蘇俄在中國》一書,他說:「在我未往蘇聯之前,乃是十分相信俄共對我們國民革命的援助,是出於平等待我的至誠,而絕無私心惡意的。但是我一到蘇俄考察的結果,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我斷定了國民黨聯俄容共的政策,雖可對抗西方殖民於一時,決不能達到國家獨立自由的目的;更感覺蘇俄所謂『世界革命』的策略與目的。比西方殖民地主義,對於東方民族獨立運動,更危險。」

 

1922年老蔣到蘇俄考察,發現蘇俄不欲兌現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諾並堅持認為蒙古不屬於中國,他還發現蘇俄當局對中國國民革命沒有真切認識,「其對中國社會,強分階級、講求鬥爭,他對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對付革命敵人的策略為更多」,並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蔣中正自此認定蘇俄乃「赤色帝國主義」,共產主義亦不適於中國。

 

1923年11月28日,蔣中正回國後給孫中山的《遊俄報告書》中,講述了蘇俄有侵略邊陲的企圖,不可對其過於信任。但是,孫中山認為蔣中正的看法「未免顧慮過甚。」可見孫中山早已有共產主義思維,認為三民主義就是共產主義,應該為所有農工階級謀福利,然而老蔣卻站在地主與資本家立場,否則與孔宋家族的親密關係怎麼說?

 

既然1923年,老蔣已知當時蘇俄對中國不懷好心,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兩年後卻將兒子蔣經國送去蘇俄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莫非是因為當時國民黨的革命事業需要蘇俄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所以不得已將其兒子送去蘇聯當人質?

 

何況早在1925年3月12日,孫文已經死在北平,老蔣大可以不同意讓他兒子去蘇俄,為何還是讓他兒子去?老蔣的前後態度是否自相矛盾?是否日後又是國民黨人故意在造神,以證明老蔣的"高瞻遠矚"?

 

歷史記載,1925年10月,上海江灣港口。悠長的汽笛聲中,一艘蘇聯貨輪緩緩駛出長江口。甲板上站著一群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望著逐漸遠去的港口,唱起了《國民革命歌》和《國際歌》。激昂的歌聲在深秋的風中飄揚。這群將要經海參崴乘火車前往莫斯科的年輕人,是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根據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派往蘇聯的留學生。裡面就有蔣經國,當時他只有15歲。1925年11月,這群年輕人在寒風凜冽中抵達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校方給蔣經國取了個俄羅斯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

 

離開上海之前,蔣經國已經正式加入了國民黨,可他更喜歡跟共產黨員打交道,並且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俄共青年團。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革命必先革心》,鼓吹「在中國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這一篇蔣經國留蘇期間最早留下的文字記錄,被莫斯科中山大學貼上布告欄《紅牆》。校方十分欣賞這篇文章,將這位年僅15歲的作者拔擢為《紅牆》的編輯。

 

1926年春天,蔣經國所在的班級多了一位來自法國巴黎的插班生,這位插班生名叫鄧希賢,也就是鄧小平,被校方取了俄國名字伊凡‧舍吉維奇。由於他爽朗活潑、愛說愛笑,富有組織和表達才能,有「小鋼炮」的綽號,很快與小蔣成為無所不談的好朋友。可見國共本一家,只因彼此領導人都想當皇帝而搞得水火不容,連帶許多人也受到池魚之殃,真是中國的不幸。

 

當時史達林說的沒錯,蒙古本來就不屬於中國,否則宋朝時為何會受到蒙古侵略而亡國?蒙古統治中國時,何曾將漢人當人看?否則朱元璋等人為何要起來革命?其實不只蒙古,滿清也是異族,曾佔領中國,屠殺漢人,何曾是中國一部份?

 

蘇維埃政治制度又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不都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嗎?否則1927年老蔣在上海的清黨運動怎麼說?在台灣的228事件與白色恐怖又怎麼說?老蔣在台灣的所作所為,不也是在搞專制獨裁和恐怖活動嗎?

 

老蔣連日本士官學校都沒有畢業,卻能創辦黃埔軍官學校,更是天大笑話。他也沒有任何作戰經驗與打勝戰的戰績,為何有資格當軍官學校校長?難怪他指導下的黃埔學生大多很孬種,打戰沒半撇,爭功諉過最在行,變節投降者很多,毫無軍人武德,且國共龍蛇雜處。如今一堆退將是否已行動證明?

 

反觀孫立人將軍才是真正有勇、有謀、更有軍人武德的軍人,比老蔣更有資格當軍官學校校長,因為他是美國著名大學與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又是對日與對共常勝將軍。當年他在台灣所訓練的新軍,是1949年底金門古寧頭戰役的關鍵部隊。

 

1940年,中日戰爭已經進行第三年,為了對抗南京的汪精衛政權,且標榜自己才是孫中山的繼承人,老蔣領導下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將已經去世15年的孫文尊稱為國父,無非是效法美國的作法。然而美國華盛頓只是許多開國元勳之一,中國為何只有孫文一人是國父?明顯是老蔣藉著神話老孫來宣佈自己才是阿歐西的合法繼承人。既然如此,為何將原本阿歐西的國旗與國歌都改了?換言之,ROC是被國民黨消滅的,難道不是嗎?畢竟國旗與國歌是一國的象徵。

 

 

老蔣表面上尊敬孫文,做的卻是另外一套,以前在台灣實施黨國教育,規定三民主義為高中生與大學生必修與必考科目,對孫文聯俄容共政策曲意辯解,無非是實施洗腦教育,讓台灣人相信你老蔣真的是老孫的繼承人,阿歐西是國民黨創造的,只有蔣家與國民黨人才能當總統(其實就是當皇帝),其他人休想分杯羹,否則就是叛國,這就是為何國民黨人至今還那麼鴨霸、不斷亂台的主因。

 

國共之爭其實就是兩千兩百年前楚漢相爭的翻版,項羽與劉邦都想當皇帝,最後由陰險毒辣的劉邦勝出。老蔣沒有楚霸王項羽的英勇自盡,從中國像老鼠一樣逃出來,在台灣當皇帝,難與項羽相提並論。

 

總之,老蔣的《蘇俄在中國》是一部自相矛盾又可笑的著作。

 

※作者為大學教授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太平洋国际学会(英文: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是美国一些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

  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B8%85%E9%9D%9E%E4%B8%AD%E5%9C%8B%E8%AB%96

一声叹息《喀秋莎》! 原创 致远 1938年7月29日,“张鼓峰战役”爆发。 苏联有一首歌曲,名叫《喀秋莎》,中国人很熟悉。或许中国人不熟悉的是,这首歌是“张鼓峰战役”的产物。

  浩哥i i iA2 @S7i5FV0JOz6sV3A 一声叹息《喀秋莎》! 原创 致远     1938年7月29日,“张鼓峰战役”爆发。     苏联有一首歌曲,名叫《喀秋莎》,中国人很熟悉。或许中国人不熟悉的是,这首歌是“张鼓峰战役”的产物。      张鼓峰位于中国吉林珲春境内,历来是中国领土。但是,中俄在1858年签署的《瑷珲条约》时,沙俄故意借条约不同文本偷偷把这一地区窃取:条约中文文本显示,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条约俄文文本则把张鼓峰划归了沙俄。苏联认为国境线应沿张鼓峰峰顶 并认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满洲国”认为,张鼓峰是自己的领土,并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派边警管辖这一地带。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并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满洲国”及占领东北的日军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表示坚决反对。交涉无果,7月29日,日军发起进攻,企图夺回张鼓峰,战役就此爆发。    经过激战,日军战败,双方于8月10日夜,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苏军占领了张鼓峰,从此中国失去了图们江出海口,望日本海而兴叹。 俄在张鼓峰附近竖立起的纪念碑 当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季,漫山遍野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把它谱成了曲子,于是《喀秋莎》歌曲流行起来。     唱彼《喀秋莎》兮,哭吾张鼓;望鲸海咫尺兮,吾难摇橹;嘱吾子孙兮,莫与熊为伍。 上午1:11 · 2023年9月10日 · 3,308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