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投書:老蔣的《蘇俄在中國》是一部自相矛盾又可笑的著作

 

投書:老蔣的《蘇俄在中國》是一部自相矛盾又可笑的著作

日前看蔣中正的《蘇俄在中國》一書,他說:「在我未往蘇聯之前,乃是十分相信俄共對我們國民革命的援助,是出於平等待我的至誠,而絕無私心惡意的。但是我一到蘇俄考察的結果,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我斷定了國民黨聯俄容共的政策,雖可對抗西方殖民於一時,決不能達到國家獨立自由的目的;更感覺蘇俄所謂『世界革命』的策略與目的。比西方殖民地主義,對於東方民族獨立運動,更危險。」

 

1922年老蔣到蘇俄考察,發現蘇俄不欲兌現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諾並堅持認為蒙古不屬於中國,他還發現蘇俄當局對中國國民革命沒有真切認識,「其對中國社會,強分階級、講求鬥爭,他對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對付革命敵人的策略為更多」,並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蔣中正自此認定蘇俄乃「赤色帝國主義」,共產主義亦不適於中國。

 

1923年11月28日,蔣中正回國後給孫中山的《遊俄報告書》中,講述了蘇俄有侵略邊陲的企圖,不可對其過於信任。但是,孫中山認為蔣中正的看法「未免顧慮過甚。」可見孫中山早已有共產主義思維,認為三民主義就是共產主義,應該為所有農工階級謀福利,然而老蔣卻站在地主與資本家立場,否則與孔宋家族的親密關係怎麼說?

 

既然1923年,老蔣已知當時蘇俄對中國不懷好心,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兩年後卻將兒子蔣經國送去蘇俄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莫非是因為當時國民黨的革命事業需要蘇俄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所以不得已將其兒子送去蘇聯當人質?

 

何況早在1925年3月12日,孫文已經死在北平,老蔣大可以不同意讓他兒子去蘇俄,為何還是讓他兒子去?老蔣的前後態度是否自相矛盾?是否日後又是國民黨人故意在造神,以證明老蔣的"高瞻遠矚"?

 

歷史記載,1925年10月,上海江灣港口。悠長的汽笛聲中,一艘蘇聯貨輪緩緩駛出長江口。甲板上站著一群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望著逐漸遠去的港口,唱起了《國民革命歌》和《國際歌》。激昂的歌聲在深秋的風中飄揚。這群將要經海參崴乘火車前往莫斯科的年輕人,是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根據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派往蘇聯的留學生。裡面就有蔣經國,當時他只有15歲。1925年11月,這群年輕人在寒風凜冽中抵達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校方給蔣經國取了個俄羅斯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

 

離開上海之前,蔣經國已經正式加入了國民黨,可他更喜歡跟共產黨員打交道,並且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俄共青年團。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革命必先革心》,鼓吹「在中國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這一篇蔣經國留蘇期間最早留下的文字記錄,被莫斯科中山大學貼上布告欄《紅牆》。校方十分欣賞這篇文章,將這位年僅15歲的作者拔擢為《紅牆》的編輯。

 

1926年春天,蔣經國所在的班級多了一位來自法國巴黎的插班生,這位插班生名叫鄧希賢,也就是鄧小平,被校方取了俄國名字伊凡‧舍吉維奇。由於他爽朗活潑、愛說愛笑,富有組織和表達才能,有「小鋼炮」的綽號,很快與小蔣成為無所不談的好朋友。可見國共本一家,只因彼此領導人都想當皇帝而搞得水火不容,連帶許多人也受到池魚之殃,真是中國的不幸。

 

當時史達林說的沒錯,蒙古本來就不屬於中國,否則宋朝時為何會受到蒙古侵略而亡國?蒙古統治中國時,何曾將漢人當人看?否則朱元璋等人為何要起來革命?其實不只蒙古,滿清也是異族,曾佔領中國,屠殺漢人,何曾是中國一部份?

 

蘇維埃政治制度又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不都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嗎?否則1927年老蔣在上海的清黨運動怎麼說?在台灣的228事件與白色恐怖又怎麼說?老蔣在台灣的所作所為,不也是在搞專制獨裁和恐怖活動嗎?

 

老蔣連日本士官學校都沒有畢業,卻能創辦黃埔軍官學校,更是天大笑話。他也沒有任何作戰經驗與打勝戰的戰績,為何有資格當軍官學校校長?難怪他指導下的黃埔學生大多很孬種,打戰沒半撇,爭功諉過最在行,變節投降者很多,毫無軍人武德,且國共龍蛇雜處。如今一堆退將是否已行動證明?

 

反觀孫立人將軍才是真正有勇、有謀、更有軍人武德的軍人,比老蔣更有資格當軍官學校校長,因為他是美國著名大學與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又是對日與對共常勝將軍。當年他在台灣所訓練的新軍,是1949年底金門古寧頭戰役的關鍵部隊。

 

1940年,中日戰爭已經進行第三年,為了對抗南京的汪精衛政權,且標榜自己才是孫中山的繼承人,老蔣領導下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將已經去世15年的孫文尊稱為國父,無非是效法美國的作法。然而美國華盛頓只是許多開國元勳之一,中國為何只有孫文一人是國父?明顯是老蔣藉著神話老孫來宣佈自己才是阿歐西的合法繼承人。既然如此,為何將原本阿歐西的國旗與國歌都改了?換言之,ROC是被國民黨消滅的,難道不是嗎?畢竟國旗與國歌是一國的象徵。

 

 

老蔣表面上尊敬孫文,做的卻是另外一套,以前在台灣實施黨國教育,規定三民主義為高中生與大學生必修與必考科目,對孫文聯俄容共政策曲意辯解,無非是實施洗腦教育,讓台灣人相信你老蔣真的是老孫的繼承人,阿歐西是國民黨創造的,只有蔣家與國民黨人才能當總統(其實就是當皇帝),其他人休想分杯羹,否則就是叛國,這就是為何國民黨人至今還那麼鴨霸、不斷亂台的主因。

 

國共之爭其實就是兩千兩百年前楚漢相爭的翻版,項羽與劉邦都想當皇帝,最後由陰險毒辣的劉邦勝出。老蔣沒有楚霸王項羽的英勇自盡,從中國像老鼠一樣逃出來,在台灣當皇帝,難與項羽相提並論。

 

總之,老蔣的《蘇俄在中國》是一部自相矛盾又可笑的著作。

 

※作者為大學教授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羅 仁: 蘇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克倫斯基訪談錄

  羅 仁: 蘇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克倫斯基訪談錄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的各項聲明: http://boxun.com/hero/xsj2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等(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囿於時間與精力,【析世鑒】所收數位文本之校對未能一一盡善,鲁鱼亥豕諒不能免,故我們忠告任何企圖以引用方式使用【析世鑒】文本内容的讀者,應核對有關文章之原載體並以原載體文本内容爲準,以免向隅。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數位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俄國「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 ——克倫斯基訪談錄 羅 仁(寄自華盛頓)     蘇聯及大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將於今年十一月七日熱烈慶祝「偉大的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在今天仍活着的人之中,祇有兩個人眞正有資格評論十月革命之究竟是否「偉大」。因為在俄國大革命時期位居要津而能熟知布爾什維克革命眞相的人之中,祇有這兩人仍在世。一個是當年布爾什維克奪權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莫洛托夫,但他現正遭到後輩的同志們軟禁,不讓他有發言機會。另一個是當年遭列寧奪權的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目前流亡在美國,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本刊華府特約通訊員羅仁為探究十月革命的眞相,特走訪克倫斯基氏,以下是羅君報導的全文及訪問克氏的實錄。 二月革命、沙皇遜位     一九一七年三月(俄曆二月),沙皇政權土崩瓦解,全俄國幾乎沒有一人感到惋惜,而所有的人都歡欣鼓舞。「二月革命」被史家稱爲有史以來最受民衆擁戴的革命。     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是個律師,代表一個實力薄弱的非馬克思主義工會組織參加了臨時政府,由於博學多才而頭角嶄露,逐漸脫穎而出,成爲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他主張在俄國建立民主憲政制度及繼續對德國作戰。但布爾什維克黨人却在背後向他頻施冷箭。    「二月革命」是在一種錯綜複雜的奇特環境下發生的。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方酣,前線俄軍敗訊頻傳,俄國的貴族...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