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和领导中共一大

 

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和领导中共一大

2011年07月05日09:12新华网索特尼科娃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远东局等机构派遣代表去中国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从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到中共一大筹备和召开,都有共产国际代表参与其中,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19年6月,外交人民委员部西伯利亚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ФИ加蓬提议建立有远东各国人民代表参加的东方局。他的提议得到了外交人民委员部的支持:1920年春,建立了一个隶属于西伯利亚委员会的局,该局按国别设了几个处和主席团〔有西伯利亚委员会的加蓬、伊尔库茨克华工联合会的刘尧(音)、卓伊(音)、林钦诺和鲍里索夫〕。(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37,第1—2页。)在其存在的很短时间(至1920年7月)里,东方局在伊尔库茨克成功地改组了隶属于伊尔库茨克省党委的俄国共产华员局支部(其东西伯利亚局改为东西伯利亚委员会的一个处)。(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40,第4页。)

俄共(布)中央远东局也同时下设了一个与东方局类似的外交处,负责对远东各国人民的工作,主任是冈察洛夫,副主任布尔特曼,成员有加蓬。(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21,第8页。)俄共(布)中央远东局向外交人民委员部西伯利亚委员会指明,华工联合会和俄国共产华员局归新建的外交处管辖。

莫斯科方面似乎不清楚这些机构已经组建起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在1919年8月给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下发了指令,要求他完成下述任务:“唤起远东人民大众求解放的觉悟,支持革命运动,与革命组织建立牢固的联系并通过出版共产主义文献加强宣传工作。” ﹝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就东亚国家工作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19年9月至1920年8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文献集),莫斯科1994年版,第36—37页。﹞ 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于1919年9月开始着手此项工作,但据1920年2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决定,他被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去完成外交任务了。

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远东局和西伯利亚局、外交人民委员部、全俄中央合作总社 全俄中央合作总社,名义上隶属于粮食部,外交人民委员部西伯利亚委员会管理。以及其他机构,分别派遣代表带着各自的任务去中国从事秘密工作。他们各行其是,没有统一计划。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建立与中国革命分子的联系,也包括变卖珠宝和进行政治侦察。 (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100,第9页。)

在远东国家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工作,是从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处外交科向上海派遣的一批共产党人开始的。他们名义上是全俄中央合作总社理事会的工作人员,以吴廷康(格里戈里耶夫)吴廷康(Г НВойтинский)(1893—1953),原姓札尔欣,化名有格里戈里耶夫、格里戈里、塔拉索夫等。他为《向导周报》撰文时使用过中文名字魏琴。中文名一般称吴廷康或伍廷康。简称伍同志,或吴、伍、吴先生、伍先生。也有用威金斯基的。国民党史料中用的是胡定康、胡定斯基。他在莫斯科公开使用过中文名字魏金斯基。近些年也有人译为维经斯基。——译者注为首,成员有季托夫、基姆(谢列布里亚科夫)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东方民族部的组织和事务隶属于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州局的报告,《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48页。和翻译杨明斋(施密特)。这期间有10多名俄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工作。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51页。他们担负的是非常秘密的任务:与中国的激进社会活动家建立定期联系,帮助他们组织共产主义倾向的团体。

吴廷康一行通过俄国侨民开展工作。有天津大学教授包立威,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出版的法文社会主义报纸《Journal de Pekin》编辑伊文,俄罗斯通讯社北京分社主任、符拉迪沃斯托克报纸《遥远的边陲》编辑E A 霍多洛夫,远东共和国驻中国代表团成员А Ф阿加廖夫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48—49页。),汉口的俄国汉学家A N 伊万诺夫。与北京、上海、汉口、广东、南京、天津的革命活动领导人的联系便是借助他们建立起来的。西伯利亚委员会通过全俄中央合作总社提供了一行人的活动经费,北京交给伊万诺夫,天津交给包立威,上海交给Л Г考夫曼。( 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49,第80页。)

1920年5月,优秀的政论家和鼓动家,在爱国知识分子中享有很高声望,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马克思主义者的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学长陈独秀,在吴廷康的积极参与下,在上海创建了由5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除吴廷康外,还有包括李大钊在内的4名中国革命者)。(吴廷康致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设立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报告,《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0、51页。)该委员会开展了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工作。它的出版部在上海得到了印刷工人的支持,印制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马克思主义出版物和资料,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报刊,如《上海俄文生活报》、《周报》。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准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1920年11月起在上海组织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杂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革命活动的核心。他们计划围绕所谓“联合出版委员会”把各革命团体聚拢起来,组成一个集中的团体。( 吴廷康致佚名者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27页。 )

以杨明斋为首的华俄通讯社是情报鼓动处在上海建立的,它设有北京分社,为31种中国报纸提供信息。类似的出版委员会在哈尔滨(北满委员会)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出版促进委员会)都有。革命委员会致力于在大学生中宣传与工人和士兵联络的必要性。

吴廷康提出在中国所有工业城市尽快建立与上海相似的革命委员会,然后将它们集中起来召开各局代表大会,并将其作为首要任务。(吴廷康致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1页。)10月,在吴廷康、米诺尔和包立威的参与下,以李大钊为首的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成立。吴廷康派米诺尔从天津到广东,去帮助1920年成立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吴廷康还帮助创建天津革命委员会(格尔舍维奇)以及汉口(吴廷康致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3页。)、武汉和济南的革命委员会。南京、长沙及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组织,是在没有俄国共产党人参与的条件下自己成立的。

俄国代表先到了北京,举行了在华工作的俄国共产党人会议,讨论了召开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代表会议和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就东亚国家工作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19年9月至1920年8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9页。﹞此会由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主持。随后,1920年7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积极分子同志”的全体大会,主要组织者是陈独秀。他便成为创建中的共产党支部的书记。吴廷康及其他俄共(布)党员不仅参与了筹备工作(起草议程和决议),而且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参见《中国革命问题》第1卷,莫斯科1927年版,第228页。)

就是这个时候,1920年7月,在伊尔库茨克宣布成立东方民族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52,第53页。),称要把在东方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培养鼓动干部以及鼓动出版活动的工作统一起来。每一个国别处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本地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东方民族部在财务和组织上隶属于西伯利亚委员会。(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27,第3页。)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批准由“三驾马车”主持该部,成员为布尔特曼(主任)、冈察洛夫和加蓬(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116,第48—49页。),9月底增补了俄共(布)远东局书记M N 勃隆施泰因。(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15,第11页。)1920年7月28日,阿勃拉姆松被任命为该部中国处负责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8,第2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俄方不放弃霸占东北的根本立
  一文说清:苏俄是怎么变成苏联的? 2021年11月18日 下午3:24 苏俄,顾名思义,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简称。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18年,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并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依然称苏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也带俄罗斯三个字,但它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帝俄)不一样,帝俄的疆域比后来的苏联还要广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换句话说,帝俄崩溃后,苏俄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领土,就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的大部分领土一样。 剩下的领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决思想的鼓舞,纷纷建立了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比如波兰、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则分别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苏俄建立后,打了三年残酷的内战,消灭了白俄军队,粉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在这个过程中,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军事联盟——他们面临共同的阶级敌人和外国敌人,需要抱团取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各国是独立的,但党的组织是统一的,都服从俄共(布)的统一领导。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苏俄,实际上是和平兼并这些国家。这个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反对。 当时列宁因牙病在哥尔克修养,他知道情况后,认为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批评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 他说: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盟,否则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 他还说: 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 总之,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家必须结成联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必须平等结盟。 这个建议得到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