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和领导中共一大

 

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和领导中共一大

2011年07月05日09:12新华网索特尼科娃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远东局等机构派遣代表去中国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从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到中共一大筹备和召开,都有共产国际代表参与其中,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19年6月,外交人民委员部西伯利亚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ФИ加蓬提议建立有远东各国人民代表参加的东方局。他的提议得到了外交人民委员部的支持:1920年春,建立了一个隶属于西伯利亚委员会的局,该局按国别设了几个处和主席团〔有西伯利亚委员会的加蓬、伊尔库茨克华工联合会的刘尧(音)、卓伊(音)、林钦诺和鲍里索夫〕。(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37,第1—2页。)在其存在的很短时间(至1920年7月)里,东方局在伊尔库茨克成功地改组了隶属于伊尔库茨克省党委的俄国共产华员局支部(其东西伯利亚局改为东西伯利亚委员会的一个处)。(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40,第4页。)

俄共(布)中央远东局也同时下设了一个与东方局类似的外交处,负责对远东各国人民的工作,主任是冈察洛夫,副主任布尔特曼,成员有加蓬。(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21,第8页。)俄共(布)中央远东局向外交人民委员部西伯利亚委员会指明,华工联合会和俄国共产华员局归新建的外交处管辖。

莫斯科方面似乎不清楚这些机构已经组建起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在1919年8月给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下发了指令,要求他完成下述任务:“唤起远东人民大众求解放的觉悟,支持革命运动,与革命组织建立牢固的联系并通过出版共产主义文献加强宣传工作。” ﹝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就东亚国家工作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19年9月至1920年8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文献集),莫斯科1994年版,第36—37页。﹞ 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于1919年9月开始着手此项工作,但据1920年2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决定,他被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去完成外交任务了。

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远东局和西伯利亚局、外交人民委员部、全俄中央合作总社 全俄中央合作总社,名义上隶属于粮食部,外交人民委员部西伯利亚委员会管理。以及其他机构,分别派遣代表带着各自的任务去中国从事秘密工作。他们各行其是,没有统一计划。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建立与中国革命分子的联系,也包括变卖珠宝和进行政治侦察。 (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100,第9页。)

在远东国家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工作,是从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处外交科向上海派遣的一批共产党人开始的。他们名义上是全俄中央合作总社理事会的工作人员,以吴廷康(格里戈里耶夫)吴廷康(Г НВойтинский)(1893—1953),原姓札尔欣,化名有格里戈里耶夫、格里戈里、塔拉索夫等。他为《向导周报》撰文时使用过中文名字魏琴。中文名一般称吴廷康或伍廷康。简称伍同志,或吴、伍、吴先生、伍先生。也有用威金斯基的。国民党史料中用的是胡定康、胡定斯基。他在莫斯科公开使用过中文名字魏金斯基。近些年也有人译为维经斯基。——译者注为首,成员有季托夫、基姆(谢列布里亚科夫)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东方民族部的组织和事务隶属于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州局的报告,《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48页。和翻译杨明斋(施密特)。这期间有10多名俄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工作。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51页。他们担负的是非常秘密的任务:与中国的激进社会活动家建立定期联系,帮助他们组织共产主义倾向的团体。

吴廷康一行通过俄国侨民开展工作。有天津大学教授包立威,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出版的法文社会主义报纸《Journal de Pekin》编辑伊文,俄罗斯通讯社北京分社主任、符拉迪沃斯托克报纸《遥远的边陲》编辑E A 霍多洛夫,远东共和国驻中国代表团成员А Ф阿加廖夫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48—49页。),汉口的俄国汉学家A N 伊万诺夫。与北京、上海、汉口、广东、南京、天津的革命活动领导人的联系便是借助他们建立起来的。西伯利亚委员会通过全俄中央合作总社提供了一行人的活动经费,北京交给伊万诺夫,天津交给包立威,上海交给Л Г考夫曼。( 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49,第80页。)

1920年5月,优秀的政论家和鼓动家,在爱国知识分子中享有很高声望,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马克思主义者的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学长陈独秀,在吴廷康的积极参与下,在上海创建了由5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除吴廷康外,还有包括李大钊在内的4名中国革命者)。(吴廷康致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设立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报告,《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0、51页。)该委员会开展了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工作。它的出版部在上海得到了印刷工人的支持,印制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马克思主义出版物和资料,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报刊,如《上海俄文生活报》、《周报》。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准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1920年11月起在上海组织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杂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革命活动的核心。他们计划围绕所谓“联合出版委员会”把各革命团体聚拢起来,组成一个集中的团体。( 吴廷康致佚名者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27页。 )

以杨明斋为首的华俄通讯社是情报鼓动处在上海建立的,它设有北京分社,为31种中国报纸提供信息。类似的出版委员会在哈尔滨(北满委员会)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出版促进委员会)都有。革命委员会致力于在大学生中宣传与工人和士兵联络的必要性。

吴廷康提出在中国所有工业城市尽快建立与上海相似的革命委员会,然后将它们集中起来召开各局代表大会,并将其作为首要任务。(吴廷康致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1页。)10月,在吴廷康、米诺尔和包立威的参与下,以李大钊为首的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成立。吴廷康派米诺尔从天津到广东,去帮助1920年成立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吴廷康还帮助创建天津革命委员会(格尔舍维奇)以及汉口(吴廷康致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3页。)、武汉和济南的革命委员会。南京、长沙及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组织,是在没有俄国共产党人参与的条件下自己成立的。

俄国代表先到了北京,举行了在华工作的俄国共产党人会议,讨论了召开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代表会议和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就东亚国家工作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19年9月至1920年8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39页。﹞此会由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威廉斯基—西比里亚科夫主持。随后,1920年7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积极分子同志”的全体大会,主要组织者是陈独秀。他便成为创建中的共产党支部的书记。吴廷康及其他俄共(布)党员不仅参与了筹备工作(起草议程和决议),而且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参见《中国革命问题》第1卷,莫斯科1927年版,第228页。)

就是这个时候,1920年7月,在伊尔库茨克宣布成立东方民族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52,第53页。),称要把在东方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培养鼓动干部以及鼓动出版活动的工作统一起来。每一个国别处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本地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东方民族部在财务和组织上隶属于西伯利亚委员会。(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27,第3页。)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批准由“三驾马车”主持该部,成员为布尔特曼(主任)、冈察洛夫和加蓬(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116,第48—49页。),9月底增补了俄共(布)远东局书记M N 勃隆施泰因。(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15,第11页。)1920年7月28日,阿勃拉姆松被任命为该部中国处负责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154,案卷8,第2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羅 仁: 蘇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克倫斯基訪談錄

  羅 仁: 蘇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克倫斯基訪談錄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的各項聲明: http://boxun.com/hero/xsj2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等(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囿於時間與精力,【析世鑒】所收數位文本之校對未能一一盡善,鲁鱼亥豕諒不能免,故我們忠告任何企圖以引用方式使用【析世鑒】文本内容的讀者,應核對有關文章之原載體並以原載體文本内容爲準,以免向隅。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數位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俄國「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 ——克倫斯基訪談錄 羅 仁(寄自華盛頓)     蘇聯及大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將於今年十一月七日熱烈慶祝「偉大的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在今天仍活着的人之中,祇有兩個人眞正有資格評論十月革命之究竟是否「偉大」。因為在俄國大革命時期位居要津而能熟知布爾什維克革命眞相的人之中,祇有這兩人仍在世。一個是當年布爾什維克奪權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莫洛托夫,但他現正遭到後輩的同志們軟禁,不讓他有發言機會。另一個是當年遭列寧奪權的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目前流亡在美國,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本刊華府特約通訊員羅仁為探究十月革命的眞相,特走訪克倫斯基氏,以下是羅君報導的全文及訪問克氏的實錄。 二月革命、沙皇遜位     一九一七年三月(俄曆二月),沙皇政權土崩瓦解,全俄國幾乎沒有一人感到惋惜,而所有的人都歡欣鼓舞。「二月革命」被史家稱爲有史以來最受民衆擁戴的革命。     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是個律師,代表一個實力薄弱的非馬克思主義工會組織參加了臨時政府,由於博學多才而頭角嶄露,逐漸脫穎而出,成爲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他主張在俄國建立民主憲政制度及繼續對德國作戰。但布爾什維克黨人却在背後向他頻施冷箭。    「二月革命」是在一種錯綜複雜的奇特環境下發生的。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方酣,前線俄軍敗訊頻傳,俄國的貴族...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