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三十四、俄共(布)在俄租界的活动 天津俄租界旧事_李大钊_布尔特曼_俄国 (sohu.com)鲍立维1918年下半年,从海参崴来到天津

 原标题:天津俄租界旧事天津俄租界旧事_李大钊_布尔特曼_俄国 (sohu.com)

  三十四、俄共(布)在俄租界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得到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布)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天津居住着大量的俄国侨民,一批俄共(布)党员来到天津开展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鲍立维是居住在天津的俄国侨民,也是俄共(布)在天津的联络员。他于1918年下半年,从海参崴来到天津,住在特别一区。一些文章说他住在俄租界,主要是没有搞清特一区与俄租界的关系。特一区前身为德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8月中国政府宣布收回德租界,改为特别行政区一区。鲍立维来到天津,主要教授俄语,最初他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并与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联系密切。他还结识了李大钊。由于同情十月革命,加入俄共(布),并被确定为中国的联络人。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来津。到津后,陈独秀独自去上海,而李大钊则留在天津,并在特一区威尔逊路鲍立维的家与天津的一些革命者召开了会议。后来,鲍立维先后介绍布尔特曼、缪勒尔、荷荷诺夫金、维金斯基等俄共(布)党员与李大钊相识。这些俄共(布)党员都在天津居住过。

  俄共(布)代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最早接触者为布尔特曼和缪勒尔。布尔特曼出生于俄国敖德萨一个职员家庭。1915年随父母迁居哈尔滨,中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7年曾在哈尔滨组织青年学生革命同盟,并领导了俄国学生的罢课斗争。翌年,组建了哈尔滨青年共产党支部,并加入布尔什维克。1919年3月,他受俄共(布)派遣来到天津,在俄租界俄裔犹太人开办的石德洋行工作,以此掩护所从事的革命工作。他广泛结交京津高校进步师生,5月参加了“天津的五四运动”,9月经鲍立维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双方对中国革命问题交换了看法,布尔特曼称李大钊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3月,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了。

  缪勒尔,匈牙利人,苏俄军官。他被苏俄军方派遣,于1919年初来到中国,在哈尔滨接触过孙中山的代表。9月,他来到天津与布尔特曼建立联系,并在俄租界开展活动。他们广交进步学生,鼓励他们同码头工人建立联系,并着手建立码头工人工会。

  另外,荷荷诺夫金、维金斯基是最早俄共(布)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俄国代表。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金斯基等人来华。通过鲍立维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并帮助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B8%85%E9%9D%9E%E4%B8%AD%E5%9C%8B%E8%AB%96

太平洋国际学会(英文: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是美国一些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

  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列寧在倫敦的抉擇:要不要搶銀行鬧革命?1902-1903年 1903年的革命黨大會 1907年,革命黨大會因為被丹麥、瑞典和挪威當局明令禁止,將會址搬到了倫敦。這次會議發生在1905年大規模抗議沙皇的騷動之後。這是革命前最後一次全會。

  不僅可以幫助他建立革命同道關係網,還能傳播他喜歡的政治分析。 列寧在倫敦的抉擇:要不要搶銀行鬧革命? BBC 馬丁·羅森堡姆(Martin Rosenbaum) 2017年10月17日 圖像來源,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列寧向「紅軍」發表演說 1903年8月,有一小群熱心政治的俄羅斯異見人士在倫敦開了一次會。他們個個都是熱血沸騰的革命者,會場裏群情激動、唇槍舌劍、好不熱鬧。 他們大概有50人左右,其中有弗拉基米爾·列寧、列夫·托洛茨基和其他死心塌地的革命積極份子,一門心思要把俄羅斯沙皇趕下台。 當時的政治觀點相爭似乎並不重要,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卻曾經翻捲起無數浪花,影響深遠。 100多年前的俄羅斯革命運動分成兩大派: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就在倫敦伊斯靈頓(Islington)的一個酒吧裏,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投票。 ADVERTISEMENT 由列寧領導的「強硬派」布爾什維克人,希望組建一個高度集權,組織紀律嚴明的政黨;而「溫和派」孟什維克更喜歡與其他同情革命的力量,組建一個鬆散的、基礎廣泛的聯盟。 雷語的秘密:她為什麼說「蘇聯沒有性」? 蘇聯檔案解密(上):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蘇聯檔案解密(下):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隨後的幾年裏,隨著各種問題和隸屬關係的變動,這兩派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直到14年後的俄國「十月革命」。 圖像加註文字, 位於倫敦市中心伊斯靈頓(Islington)的酒吧「三個約翰」是俄國革命黨1903年召開大會的地點。 1917年,俄國發生了第二次革命,也就是所謂「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人奪取了政權。孟什維克先是被排擠,後被擊敗。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成立了蘇聯。 1903年在倫敦召開的會議,是兩派裂痕初顯之時。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在黨員組織紀律問題上以幾票之差未能得以通過。 不過,當時有七名反對列寧的代表,因其它分歧退出了大會,使得布爾什維克派在黨報編輯部的關鍵投票中獲勝。 酒吧黨會 這一投票結果讓列寧將自己這一派稱為「布爾什維克」,即俄語中的「多數派」,於是他的對手稱為「孟什維克」,即「少數派」。 會議中雙方分歧異常尖銳。據早期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理查德姆林說,列寧的筆記顯示這次吵吵嚷嚷的大會開在伊斯林頓「三個約翰」酒吧(Three Johns)內。 圖像加註文字, 倫敦東部白教堂區(Whitechapel)富爾邦路(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