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中国文化的传承普及远播。 文史哲国儒佛道文化战略社会人文等各学院学会、研究院所中心研究会,欢迎合作。欢迎导师助教研究员院所会长中心主任秘书长,欢迎投资赞助,担任理事单位,欢迎联办各培训学院中心,欢迎设立基地学堂讲座论坛书院进修中心,欢迎教学片。电邮:gjzwxy@gmail.com,监督投诉E-mail: hk29157528@gmail.com/欢迎文化精英连锁合作各地, Telegram:@worldchineseg, twitter:@gjzwxy1@gjzwxy2, WhatsApp/Teleg/微信/手机短信:+85291769051 telegram电报群:t.me/gjzwxy 文院理事会 internationalchinesecollege.blogspot.com/ 外联合作 gjzwxy.blogspot.com/ 站点 gjzwxy.com/《文史》站点 zshws.wordpress.com/历史会合作lsyjs.blogspot.com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