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哈尔滨往事15: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沿和起点 是1898年开始修建中东铁路的哈尔滨

 

哈尔滨往事15: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沿和起点

早在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研究欧洲社会主义时,就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第一个较为系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但是,包括孙先生在内的一些有识之士,都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去认识,而不可能作为指导革命的思想武器,所以都构不成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起点,是1898年开始修建中东铁路的哈尔滨,而且只能是这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一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所以无产阶级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和传播的历史前提。1898年开始修建的中东铁路,汇聚了多达17万的筑路大军,他们是从贫苦农民转身而来的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人数之巨,集结度之高,前所未有。如此庞大的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为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在这里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作为中东铁路中枢和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哈尔滨,也就必然成为马列主义传播的中心。

二是因为哈尔滨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中枢,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特殊渠道,成为俄共布尔什维克能够最早向这里的工人阶级传播马列先决条件。哈尔滨的工人阶级,并不是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清末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在关内一些地方已经形成早期产业工人队伍,但是因为没有哈尔滨毗邻苏俄的地缘优势和中东铁路的特殊渠道,所以无法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前沿。

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建设,哈尔滨产业工人队伍开始形成,而这一年适逢俄国共产党成立(当时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如果说工人阶级是马列主义传播的受众主体,那么共产党就是马列主义的传播主体。哈尔滨的工人阶级很幸运,虽然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却有俄国共产党担负起向中国工人阶级传播马列主义的历史任务。(当然,干革命最终还得依靠本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但这不是本文要说的话)

1898年俄国共产党建立后,尤其是1903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后,十分重视对中东铁路中俄两国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1905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主要活动在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同时对松花江航运工人和面粉工人也有很大影响。这个组织的领导人舒米雅茨基以车工为掩护,广泛接触中俄两国工人,宣传马列主义。他在回忆录中说:“不得不个别地和中国工人谈话,有时通过翻译,有时依靠当时在远东地区通行的那冲中俄土话交谈。”“我们不仅是偶然与中国工人联系,不,我们在他们中间相当有计划地经常进行工作。不仅帮助他们提高觉悟,而且还培养他们成为中国人民反对清朝专制的先锋队。”与此同时,俄共的加拉罕、布尔特曼等都在哈尔滨等地传播马列主义。这说明1905年前,真正意义上的马列主义传播就已经在中国开始,早于北京和上海十多年,哈尔滨是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沿和起点。

以下所述哈尔滨的工人阶级在1905年至1917年俄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做的历史贡献,是马列主义最早在中国哈尔滨传播的历史见证和革命成果,也是哈尔滨工人阶级接受马列主义理论后的革命实践。
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哈尔滨的中国工人阶级立即作出反应,坚决支持俄国国内十月总罢工,并加入到中东铁路俄国工人大罢工的行列中去。

1907年1月9日,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的中国工人与俄国工人举行联合罢工,并集会庆祝俄国一月革命两周年。

同年5月1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的中国工人与俄国工人联合举行集会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午休的汽笛声一响,中俄工人便潮水般地涌出厂门,向地三十六棚后身的江边聚集。同时,地包、车站、铁路印刷厂、八区制粉厂、港口的中俄工人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很快形成3000多人声势浩大的队伍。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得知后急令镇压。

工人们乘坐预先准备好的船只,迅速过江向极乐村(太阳岛)集结。因极乐村不属沙俄军警管辖范围,所以当警察局长马库金赶到江边时扑了空。聚餐后,舒米亚茨基宣布庆祝大会开始,然后,工人们进行讲演,呼口号,并举行联欢。会上,提出了为反对剥削压迫,为改善生活待遇,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的口号。这是中国工人第一次庆祝自己的节日——五一劳动节,从而登上政治舞台,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理想而斗争。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的铁路工人最早得到胜利消息,他们为之热烈欢呼。1917年11月12日,在哈尔滨的俄共(布)发布了《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在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支援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一号召,首先得到哈尔滨的中俄工人和俄国革命士兵的支持。

1918年2月28日,在俄共(布)领导下,中东铁路职工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了,讨论了中国工人的组织问题,号召“团结和联合中国工人,为反对苏维埃国家的敌人,为反对中俄人民共同敌人而斗争。”在其影响下,哈尔滨总工厂中国工人于同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工会——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这是中国工人建立的最早体现中国工人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之一。这个工会在建立初期,与俄职工联合会一起,领导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在反对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18年到1920年间,中东铁路中俄工人为反对沙俄残余势力以及外国干涉者,掀起了全线四次大罢工。

由此可见,哈尔滨的工人阶级是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思想最早的一支队伍。这一时期的罢工斗争,为支援十月革命和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俄共(布)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同时,在中国职员和工人中发展了俄共(布)党员。据有关资料记载,1907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员的工作下,哈尔滨俄国军官学堂任汉语教官的任辅臣,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秘密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08年,任辅臣秘密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俄共(布尔什维克)。任辅臣按照俄共(布)的指示,在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在俄国和中国职员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在哈尔滨接受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而成为俄共党员的中国工人和知识分子,以及从哈尔滨走出去和返回哈尔滨的曾经参加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并加入俄共的旅俄华工,其具体数目尚未发现统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羅 仁: 蘇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克倫斯基訪談錄

  羅 仁: 蘇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克倫斯基訪談錄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的各項聲明: http://boxun.com/hero/xsj2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等(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囿於時間與精力,【析世鑒】所收數位文本之校對未能一一盡善,鲁鱼亥豕諒不能免,故我們忠告任何企圖以引用方式使用【析世鑒】文本内容的讀者,應核對有關文章之原載體並以原載體文本内容爲準,以免向隅。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數位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俄國「十月革命」究竟是怎麽回事? ——克倫斯基訪談錄 羅 仁(寄自華盛頓)     蘇聯及大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將於今年十一月七日熱烈慶祝「偉大的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在今天仍活着的人之中,祇有兩個人眞正有資格評論十月革命之究竟是否「偉大」。因為在俄國大革命時期位居要津而能熟知布爾什維克革命眞相的人之中,祇有這兩人仍在世。一個是當年布爾什維克奪權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莫洛托夫,但他現正遭到後輩的同志們軟禁,不讓他有發言機會。另一個是當年遭列寧奪權的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目前流亡在美國,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本刊華府特約通訊員羅仁為探究十月革命的眞相,特走訪克倫斯基氏,以下是羅君報導的全文及訪問克氏的實錄。 二月革命、沙皇遜位     一九一七年三月(俄曆二月),沙皇政權土崩瓦解,全俄國幾乎沒有一人感到惋惜,而所有的人都歡欣鼓舞。「二月革命」被史家稱爲有史以來最受民衆擁戴的革命。     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是個律師,代表一個實力薄弱的非馬克思主義工會組織參加了臨時政府,由於博學多才而頭角嶄露,逐漸脫穎而出,成爲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他主張在俄國建立民主憲政制度及繼續對德國作戰。但布爾什維克黨人却在背後向他頻施冷箭。    「二月革命」是在一種錯綜複雜的奇特環境下發生的。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方酣,前線俄軍敗訊頻傳,俄國的貴族...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