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烏泰叛亂民國元年(1912年)

烏泰叛亂 烏泰叛亂 內蒙古哲民國元年(1912年)里木盟原副盟長、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1866年-1920年)發動的一場旨在分裂國家的叛亂,叛亂很快得到平息。平叛被稱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基本介紹 名稱:烏泰叛亂 時間:民國元年(1912年) 參戰方: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 ,吳俊升 結果:吳俊升勝 參戰方兵力:烏泰3000,吳俊升不詳 過程 早在晚清時期,烏泰就與沙俄勾結。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獨立”,成立所謂“蒙古國”,並向內蒙古各旗宣示,號召歸順。1912年初,烏泰決定回響外蒙的呼喚,宣布“獨立”,公開叛亂。烏泰一方面派人潛赴外蒙聯絡,請求外蒙和沙俄的支持援助;一方面在本旗及周圍各旗煽動蠱惑,挑唆民族仇恨,號召蒙民起事,驅逐漢人。 洮南知府把烏泰的陰謀活動及時報告給奉天都督趙爾巽,並派人赴王府勸說。烏泰見事已敗露,遂決定立即發動。從8月8日到20日,烏泰接連發布文告,宣告“本旗將及二十萬人結成一體,毫無退志,共願趨向庫倫”。8月20日,烏泰在葛根廟正式宣布科右前旗獨立,發布《東蒙古獨立宣言》:“……共和實有害於蒙古,今庫倫皇帝派員勸導加盟,並由俄國供給武器彈藥,茲宣告獨立與中國永絕。” 烏泰將欺騙脅迫而來的3000多人分三路:中路命錫勒圖喇嘛為元帥,由王府出發,直取洮南;左路命葛根喇嘛為元帥,從葛根廟出發,進攻靖安(今白城子);右路以嘎欽喇嘛為統領,攻取突泉並夾攻洮南。另有一路負責後方治安及糧草接濟。 奉天都督趙爾巽聞訊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在奉天設軍事統帥部,在昌圖設統帥支部,命駐遼源(鄭家屯)的奉天后路巡防隊統領吳俊升速率所部馳赴洮南前線。同時,黑龍江都督宋小濂率兵警戒嫩江沿岸並進擊科右後旗;吉林都督陳昭常從伯都出兵截擊沙俄可能派出的援軍。此外,還從新民屯附近駐軍抽調步炮兵4個營與第24鎮的騎兵旅配合,警戒遼河地區,並向鄭家屯前進待命。 吳俊升計畫率部由靖安西繞,直攻叛軍要地葛根廟。但他率軍離開洮南後,叛軍卻首先攻占了鎮東縣城。吳遂“於22日督隊馳援,歷戰數時,槍斃蒙兵23名奪獲快槍5桿……當將鎮東克復”。 與此同時,烏泰叛軍的中路統領錫勒圖喇嘛率一部叛軍直抵洮南城北。洮南知府棄城而走,好在吳俊升的巡防隊於23日晚趕回洮南。隨後,雙方在洮兒河南北兩岸展開激戰。吳軍先用大炮轟擊,隨即吳俊升親率騎兵沖入叛軍隊伍。經過數天的戰鬥,烏泰的叛軍傷亡慘重,開始後退。吳率部邊戰邊追,先後激戰10餘次,攻克被叛軍占領的嘎喜喇嘛廟、白虎店、靖安、瓦房等城鎮。到9月12日,叛軍全部龜縮到葛根廟。 9月12日傍晚,吳俊升率所部5營今追至葛根廟。他們在附近山頂上架起大炮,向廟內轟擊。烏泰等只得趁夜半時分突圍,向北面叢山中的烏泰王府逃去,吳俊升繼續率部追殺。吳部一直追到歸流河南岸,叛軍在北岸依險布防,雙方隔河對峙。與此同時,吉林、黑龍江等其他各部平叛軍隊也都取得勝利。 畏於政府軍的威力,烏泰決定放棄王府,逃往索倫山中。後來在俄國人幫助下,他經海拉爾逃往外蒙庫倫,並任庫倫政府的“刑部副大臣”。1913年,他曾跟隨外蒙的“遠征軍”進犯內蒙古,企圖打回洮南,但最終失敗。1915年,中俄蒙兩國三方簽訂恰克圖條約,外蒙取消獨立,實行自治。民國政府宣布對以前宣布獨立及舉兵叛亂者“既往不咎”,烏泰也向奉天省當局表示願意回歸本旗。1915年10月,烏泰與其子一起到達北京,表示“悔過向化”。1920年在北京病死。 結果 吳俊升因平叛有功,10月被授予勛五位,12月獲三等文虎章一枚。 烏泰叛亂的平定,不僅打擊了分裂主義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也成為民國第一件體面事,鞏固了袁世凱的地位。 相關詞條 烏泰叛亂 內蒙古哲民國元年(1912年)里木盟原副盟長、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1866年-1920年)發動的一場旨在分裂國家的叛亂,叛亂很快得到平息。平叛被稱... 熱門詞條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1913年5月,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桑頓·懷爾德向在北京的駐華代理公使報告孫中山的一次談話:「當來訪者說,萬一發生內戰,日本突然襲擊滿洲,孫中山答稱『滿洲並非整個中國』。有人提出警告,俄羅斯屆時將完成對於蒙古的接管,孫中山指『留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學家袁偉時評論:「孫文沒有認識到,一個在野的政治領袖根本無權轉讓本國的領土;假如他認為那不是本國領土,那就更加無權說三道四了。」懷爾德評論:「這位受到哄騙的人已經把自己絕對地投入到日本人的手中了。」[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B8%85%E9%9D%9E%E4%B8%AD%E5%9C%8B%E8%AB%96

太平洋国际学会(英文: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是美国一些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

  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列寧在倫敦的抉擇:要不要搶銀行鬧革命?1902-1903年 1903年的革命黨大會 1907年,革命黨大會因為被丹麥、瑞典和挪威當局明令禁止,將會址搬到了倫敦。這次會議發生在1905年大規模抗議沙皇的騷動之後。這是革命前最後一次全會。

  不僅可以幫助他建立革命同道關係網,還能傳播他喜歡的政治分析。 列寧在倫敦的抉擇:要不要搶銀行鬧革命? BBC 馬丁·羅森堡姆(Martin Rosenbaum) 2017年10月17日 圖像來源,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列寧向「紅軍」發表演說 1903年8月,有一小群熱心政治的俄羅斯異見人士在倫敦開了一次會。他們個個都是熱血沸騰的革命者,會場裏群情激動、唇槍舌劍、好不熱鬧。 他們大概有50人左右,其中有弗拉基米爾·列寧、列夫·托洛茨基和其他死心塌地的革命積極份子,一門心思要把俄羅斯沙皇趕下台。 當時的政治觀點相爭似乎並不重要,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卻曾經翻捲起無數浪花,影響深遠。 100多年前的俄羅斯革命運動分成兩大派: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就在倫敦伊斯靈頓(Islington)的一個酒吧裏,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投票。 ADVERTISEMENT 由列寧領導的「強硬派」布爾什維克人,希望組建一個高度集權,組織紀律嚴明的政黨;而「溫和派」孟什維克更喜歡與其他同情革命的力量,組建一個鬆散的、基礎廣泛的聯盟。 雷語的秘密:她為什麼說「蘇聯沒有性」? 蘇聯檔案解密(上):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蘇聯檔案解密(下):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隨後的幾年裏,隨著各種問題和隸屬關係的變動,這兩派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直到14年後的俄國「十月革命」。 圖像加註文字, 位於倫敦市中心伊斯靈頓(Islington)的酒吧「三個約翰」是俄國革命黨1903年召開大會的地點。 1917年,俄國發生了第二次革命,也就是所謂「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人奪取了政權。孟什維克先是被排擠,後被擊敗。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成立了蘇聯。 1903年在倫敦召開的會議,是兩派裂痕初顯之時。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在黨員組織紀律問題上以幾票之差未能得以通過。 不過,當時有七名反對列寧的代表,因其它分歧退出了大會,使得布爾什維克派在黨報編輯部的關鍵投票中獲勝。 酒吧黨會 這一投票結果讓列寧將自己這一派稱為「布爾什維克」,即俄語中的「多數派」,於是他的對手稱為「孟什維克」,即「少數派」。 會議中雙方分歧異常尖銳。據早期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理查德姆林說,列寧的筆記顯示這次吵吵嚷嚷的大會開在伊斯林頓「三個約翰」酒吧(Three Johns)內。 圖像加註文字, 倫敦東部白教堂區(Whitechapel)富爾邦路(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