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章克(1902年-1990年),陳友仁以及宋慶齡流亡海外時期的秘書[1],南京汪精衛政權的宣傳部次長。 目錄 1 早年 2 陳友仁和宋慶齡的秘書 3 宣傳部次長 4 入獄 5 晚年 6 參考 早年 章克,原名章勝榮,浙江杭州人,1904年4月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其祖母為美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家的女傭。1922年畢業於秀州中學,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學校長時,他得以在燕京半工半讀[2]。章克在北京期間,1923年加入共青團,1924年轉變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交通員,為李大釗傳遞情報。1926年秋赴廣州參加北伐。 陳友仁和宋慶齡的秘書 大革命期間,章克擔任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的秘書、翻譯(陳友仁不會中文)。1927年7月,武漢政府形勢變化,章克受陳友仁指派,隨同蘇聯顧問鮑羅廷以及陳友仁的兩個兒子逃離武漢,經陸路從鄭州、寧夏,穿過西北戈壁沙漠赴蘇聯[3],不久陳友仁、宋慶齡與鄧演達三位國民黨左派領袖均逃往莫斯科。章克擔任他們的秘書,又受僱於莫斯科中山大學東方研究所任譯員。1928年,宋慶齡離開蘇聯莫斯科,移居德國柏林,陳友仁派遣章克擔任其秘書,負責提供生活上的照顧。1929 年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後復應宋慶齡之召,回國協助鄧演達等籌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今之中國農工民主黨),1930年該組織在上海正式成立後又被派往北京籌建該組織,併兼執教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31 年夏同周谷城、郭冠傑、張寶衡等3人奉鄧演達之意調往廣州,籌建該組織,同時兼職中山大學教授。其時,鄧演達在上海波捕,章克多次赴滬營救均無效,1931年11月鄧被殺害。1933年秋,章克與陳友仁、章伯鈞3人應李濟深之邀,跟隨陳友仁組建福建政府反蔣,失敗後去香港。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克赴武漢參加抗戰,任中央青年幹部訓練團教官。武漢淪陷後,赴香港任宋慶齡陳友仁秘書,協助宋陳做國際宣傳工作。一說章克亦同時為軍統服務[4]。1941 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宋慶齡於九龍陷敵前天離港赴渝,章克與陳友仁滯留香港。陳友仁被日軍拘捕,軟禁於上海。章克系陳之秘書,隨同來滬,靠借貸過活。後由前在鄧演達手下工作的共產黨員呂一峰之邀,參加潘漢年領導下的地下工作,被派往汪偽漢奸政府,任宣傳部次長。 宣傳部次長 1944年,陳友仁在上海去世。年底,受潘漢年指派,宣傳部長林伯生推薦,章克出任南京汪精衛政權的宣傳部次長。並和汪馥泉、呂一峰等人在南京創辦《大公周刊》,消息來源來自塔斯社,發行量較大[5]。由於該刊物登載敏感消息,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於1945年7月10日下令查封《大公》周刊。 入獄 1945年日本投降後,章克被軍統以漢奸罪及通匪(指新四軍)罪判重刑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6],得到當時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和軍統負責人鄭介民的幫助,僅判刑三年,一年後被假釋出獄[7]。 晚年 1952年奉命在聖約翰大學執教,院系調整後併入上海財經學院。1955年4月19日,章克因潘漢年反革命案被捕,1957年以漢奸、特務罪名被判刑12年,再次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在獄中翻譯了科技資料180餘萬字。曾與倪柝聲、金魯賢、杜滄白、譚伯魯分在同一個政治學習小組[8]。後轉往北京秦城監獄。刑滿後恰逢文化大革命期間,未能釋放,直到1976年出獄[9]。1978年以後平反,回到上海財經大學,退休後回到原籍。 1980年接宋慶齡函邀去京,宋熱情接待,並通過鄧穎超等為章克聯繫工作,但因潘案未平反,無法正式安排工作。 1984 年正式平反,法院撤銷1955年判決,上海公安局通知上海財經大學,正式恢復了章克的教授職稱和待遇。但其時,章克已屆80高齡,即行退休,每月領取229元退休金。於1990年4月22日逝世於山東。 參考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輯出版《回憶宋慶齡》紀念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復旦大學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宋慶齡》08章 1927年的武漢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汪伪首都的《大公》周刊与章克.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上海监狱志 >> 第十一章人物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关押的部分汉奸犯简介.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4). 上海监狱志 >> 第二章刑罚执行 >> 第六节 假释.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汪伪首都的《大公》周刊与章克.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分類:1902年出生1990年逝世杭州人燕京大學校友提籃橋監獄囚犯秦城監獄囚犯汪精衛政權人物章姓
太平洋国际学会 ( 英文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 lPR )是美国一些 资本家 和 资产阶级 学者组成的一个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后期,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关注内容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举办了13次以 亚太地区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族等问题为内容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千余种相关书籍,并在14个国家设立了分会,可谓当时 太平洋地区 一个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1] 中文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外文名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lPR 性 质 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 存在时间 1925~1960年 总 部 初在檀香山,后迁纽约 目录 1 成立 2 性质 3 名称 4 组织机构 5 活动 6 刊物 7 解散 成立 编辑 语音 1925年,为增进 太平洋 沿岸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推动民族关系的改善,由 檀香山 的 基督教青年会 及一些 学者 、 实业家 发起,来自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中国 、 夏威夷王国 、 日本 、 朝鲜 (日占)、 新西兰 、 菲律宾 的代表在当地集会讨论 移民 、 外交 、 经济 、 宗教 、 种族 、 文化 等问题。太平洋国际学会自此成立。总部最初设在 檀香山 ,后于1934年迁至 纽约 。秘书长爱德华·卡特(印度 YMCA 前主事)是发起人之一。 [2] 性质 编辑 语音 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是 非政府组织 ,强调“完全系个人的自由活动”。会员最多时包括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法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缅甸 、 日本 、 荷兰 、 新西兰 、 巴基斯坦 、 菲律宾 、 英国 共14个分会的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其中来自 学术界 和教育界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余者依次分布于 商界 、新闻出版界、 社团 、 法律界 等。有 自由主义 和 国际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