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章克 司徒雷登

章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章克(1902年-1990年),陳友仁以及宋慶齡流亡海外時期的秘書[1],南京汪精衛政權的宣傳部次長。 目錄 1 早年 2 陳友仁和宋慶齡的秘書 3 宣傳部次長 4 入獄 5 晚年 6 參考 早年 章克,原名章勝榮,浙江杭州人,1904年4月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其祖母為美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家的女傭。1922年畢業於秀州中學,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學校長時,他得以在燕京半工半讀[2]。章克在北京期間,1923年加入共青團,1924年轉變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交通員,為李大釗傳遞情報。1926年秋赴廣州參加北伐。 陳友仁和宋慶齡的秘書 大革命期間,章克擔任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的秘書、翻譯(陳友仁不會中文)。1927年7月,武漢政府形勢變化,章克受陳友仁指派,隨同蘇聯顧問鮑羅廷以及陳友仁的兩個兒子逃離武漢,經陸路從鄭州、寧夏,穿過西北戈壁沙漠赴蘇聯[3],不久陳友仁、宋慶齡與鄧演達三位國民黨左派領袖均逃往莫斯科。章克擔任他們的秘書,又受僱於莫斯科中山大學東方研究所任譯員。1928年,宋慶齡離開蘇聯莫斯科,移居德國柏林,陳友仁派遣章克擔任其秘書,負責提供生活上的照顧。1929 年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後復應宋慶齡之召,回國協助鄧演達等籌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今之中國農工民主黨),1930年該組織在上海正式成立後又被派往北京籌建該組織,併兼執教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31 年夏同周谷城、郭冠傑、張寶衡等3人奉鄧演達之意調往廣州,籌建該組織,同時兼職中山大學教授。其時,鄧演達在上海波捕,章克多次赴滬營救均無效,1931年11月鄧被殺害。1933年秋,章克與陳友仁、章伯鈞3人應李濟深之邀,跟隨陳友仁組建福建政府反蔣,失敗後去香港。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克赴武漢參加抗戰,任中央青年幹部訓練團教官。武漢淪陷後,赴香港任宋慶齡陳友仁秘書,協助宋陳做國際宣傳工作。一說章克亦同時為軍統服務[4]。1941 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宋慶齡於九龍陷敵前天離港赴渝,章克與陳友仁滯留香港。陳友仁被日軍拘捕,軟禁於上海。章克系陳之秘書,隨同來滬,靠借貸過活。後由前在鄧演達手下工作的共產黨員呂一峰之邀,參加潘漢年領導下的地下工作,被派往汪偽漢奸政府,任宣傳部次長。 宣傳部次長 1944年,陳友仁在上海去世。年底,受潘漢年指派,宣傳部長林伯生推薦,章克出任南京汪精衛政權的宣傳部次長。並和汪馥泉、呂一峰等人在南京創辦《大公周刊》,消息來源來自塔斯社,發行量較大[5]。由於該刊物登載敏感消息,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於1945年7月10日下令查封《大公》周刊。 入獄 1945年日本投降後,章克被軍統以漢奸罪及通匪(指新四軍)罪判重刑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6],得到當時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和軍統負責人鄭介民的幫助,僅判刑三年,一年後被假釋出獄[7]。 晚年 1952年奉命在聖約翰大學執教,院系調整後併入上海財經學院。1955年4月19日,章克因潘漢年反革命案被捕,1957年以漢奸、特務罪名被判刑12年,再次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在獄中翻譯了科技資料180餘萬字。曾與倪柝聲、金魯賢、杜滄白、譚伯魯分在同一個政治學習小組[8]。後轉往北京秦城監獄。刑滿後恰逢文化大革命期間,未能釋放,直到1976年出獄[9]。1978年以後平反,回到上海財經大學,退休後回到原籍。 1980年接宋慶齡函邀去京,宋熱情接待,並通過鄧穎超等為章克聯繫工作,但因潘案未平反,無法正式安排工作。 1984 年正式平反,法院撤銷1955年判決,上海公安局通知上海財經大學,正式恢復了章克的教授職稱和待遇。但其時,章克已屆80高齡,即行退休,每月領取229元退休金。於1990年4月22日逝世於山東。 參考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輯出版《回憶宋慶齡》紀念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復旦大學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宋慶齡》08章 1927年的武漢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汪伪首都的《大公》周刊与章克.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上海监狱志 >> 第十一章人物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关押的部分汉奸犯简介.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4). 上海监狱志 >> 第二章刑罚执行 >> 第六节 假释.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金魯賢回憶錄—絕處逢生 第五章 獄中生活 上海監獄 1960-1962 汪伪首都的《大公》周刊与章克.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分類:1902年出生1990年逝世杭州人燕京大學校友提籃橋監獄囚犯秦城監獄囚犯汪精衛政權人物章姓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俄方不放弃霸占东北的根本立
  一文说清:苏俄是怎么变成苏联的? 2021年11月18日 下午3:24 苏俄,顾名思义,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简称。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18年,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并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依然称苏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也带俄罗斯三个字,但它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帝俄)不一样,帝俄的疆域比后来的苏联还要广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换句话说,帝俄崩溃后,苏俄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领土,就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的大部分领土一样。 剩下的领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决思想的鼓舞,纷纷建立了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比如波兰、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则分别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苏俄建立后,打了三年残酷的内战,消灭了白俄军队,粉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在这个过程中,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军事联盟——他们面临共同的阶级敌人和外国敌人,需要抱团取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各国是独立的,但党的组织是统一的,都服从俄共(布)的统一领导。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苏俄,实际上是和平兼并这些国家。这个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反对。 当时列宁因牙病在哥尔克修养,他知道情况后,认为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批评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 他说: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盟,否则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 他还说: 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 总之,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家必须结成联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必须平等结盟。 这个建议得到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