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第一講 偉大的開端

2014年04月09日08: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東方紅軍”的誕生

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中脫穎而出,讓中國社會各階層刮目相看。相形之下,以孫中山為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此時卻呈現令人失望的衰敗境況。

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了勝利成果,從此,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不得不走上繼續革命的道路。但是,無論是“二次革命”、護國運動,還是護法運動,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都沒能提出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綱領,更不敢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只是在所謂的“開明軍閥”和日、美等“主持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盤桓,最終,他們的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

處於山窮水盡之境的孫中山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共產黨背后強大的民眾,讓孫中山第一次切身體會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勢單力薄,革命不能再走老路!

..

孫中山的覺醒直接促成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黨的合作,也使共產國際以及蘇維埃俄國的援助成為可能。

向聯俄聯共的轉變並不是孫中山朝夕間的無奈抉擇,而是有“感情”基礎的。孫中山對共產主義抱有好感,從事革命之初,他就同俄國革命者有聯系。《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頁。1918年十月革命一周年慶典之前,孫曾致電列寧和蘇俄政府以示祝賀,並說:“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斗爭表示十分欽佩,並願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0頁。

從1920年3月始,蘇俄多次派波波夫、維金斯基、馬林等人來會見孫中山,商談援助中國革命的事宜。1923年1月,經過和蘇俄特使越飛為期6天的會談,26日,《孫文越飛宣言》出台,宣告了以俄為師,改組國民黨與組建軍隊的計劃。隆冬的上海寒冷刺骨,但是,孫中山聯俄政策的確立,卻給中國革命帶來融融的春意。

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了和國民黨等革命團體實行合作,建立民主主義聯合戰線,反對共同敵人的政策。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這次大會之后,李大釗、陳獨秀作為中共最主要的領導人,以共產黨員個人名義先后加入了國民黨。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的國立高等師范學校,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孫中山在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當時參加會議的代表總共208人,共產黨員約佔總數的10%。陳獨秀、李大釗、於樹德、譚平山等作為孫中山的指定代表參會,而林伯渠、李維漢(當時名羅邁)、夏曦、毛澤東、王盡美等則擁有各省推選代表的身份。大會選舉產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候補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約佔委員總數的1/4。

為順利完成國民黨的改組,孫中山吸納共產黨員參加領導機構。在中央,譚平山擔任了組織部長一職,林祖涵任農民部長,毛澤東任宣傳部代理部長。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共產黨員都進入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改組之后的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為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國共兩黨合作不僅給國民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使中國革命獲得了新的廣闊前途。毛澤東曾對此作過評論:“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成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頁。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國共合作極大地擴大了黨的影響力,中共從此進入中國政治領導層,參與對全國革命的領導,並迅速成長為一個有決定性影響力的政黨。

國共合作的絢麗之花結出的第一個碩果是黃埔軍校的誕生。

孫中山從事革命幾十年,苦於兩手空空,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兵一卒。每次發動武裝斗爭,不是依靠舊軍閥的游兵散勇,就是舊式幫會的烏合之眾,因此屢戰屢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孫中山受到啟發,要想革命成功,必須有一支革命的軍隊。1922年前后孫中山與俄國密使會談時,就開始商談建立革命武裝的問題。1923年月1月《孫文越飛宣言》發表后,孫中山通過越飛帶信給莫斯科,信中表示:“為了改造國民黨,建立革命軍隊和為了進行統一中國的北伐戰爭,希望得到聲援、支持和幫助。”賈比才等:《中國革命與蘇聯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頁。就在這一年的9月,第一批蘇聯軍事顧問來到廣州,並於10月正式商定在廣州開設軍校,培養革命軍官。

幾乎與這一進程同步,一個名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的考察團,在1923年8月前往蘇聯進行軍事和黨務考察。這個團的團長,就是以后左右中國現代歷史進程的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出生於浙江奉化縣(現奉化市)。1908年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在此期間結識孫中山。辛亥革命爆發后,蔣介石在上海率先鋒隊百余人到杭州,參加光復浙江的戰斗,嗣后擔任滬軍第五團團長。1913年“二次革命”發起后,蔣在上海率軍攻打江南制造局,事敗后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袁世凱死后,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往來。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蔣介石即在第二年的3月趕到廣州,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很不得志,不得不回到上海,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機生意,但運氣不佳,常常賠本。正處走投無路之際,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被逐出總統府,避難於永豐艦。蔣聞訊,立馬拋下手頭的“生意”,到廣州登艦侍護孫中山40余日。“患難見真情”,蔣由此取得孫中山格外的信任和器重。該年10月,蔣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從此,蔣介石平步青雲,其個人聲威在國民黨內扶搖直上。

蔣介石一行於9月抵達莫斯科,在蘇聯整整逗留了3個月之久。這期間,他們主要還是考察蘇聯紅軍的軍事訓練情況,參觀了步兵第二學校、軍用化學學校、高級射擊學校、海軍大學等等軍事院校等,並再次向蘇聯方面提出,仿照蘇聯紅軍編練中國軍隊。

1924年1月24日,就在國民黨“一大”召開期間,孫中山正式下令成立軍校籌備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委員長,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宋榮昌、鄧演達、張家瑞為籌備委員。中國共產黨委派張崧年(申府)參加籌備工作。校名定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校址就選在廣州東面珠江口的黃埔島上。據當時的人們回憶:

“黃埔島距廣州約四十裡,汽船一小時可到,周圍約二十裡,林木蔥蘢。山巒起伏,南連虎門,為廣州第二門戶、長洲要塞在焉。前曾為廣東陸軍學校及海軍學校舊址,但因年久失修,敗瓦頹垣,荒煙蔓草,已久為狐鼠竊居之所。總理以其四面環水,隔絕城市,地當樞要,實為軍事重點,便於興學講武,遂指定該島為本校校址。”《黃埔軍校史料》,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頁。

2月6日,成立軍校籌備處,由王伯齡、李濟深、林振雄、俞飛鵬、宋榮昌負責。孫中山還先后聘請鮑羅廷為政治顧問,加倫為軍事顧問。

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1884-1951年),蘇聯威特比斯克省人。1903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屬布爾什維克),長期在美、英等地的俄國流亡者中間活動。十月革命后回到蘇俄,在外交人民委員會工作。1923年5月,蘇聯政府派遣他任中國國民黨的首席政治顧問,此后,鮑羅廷參與了改組國民黨、組織國民黨“一大”、籌建黃埔軍校等重要領導工作。孫中山逝世后,鮑任國民政府高級顧問,參與領導北伐。為維持國共合作,鮑多次向蔣介石妥協讓步,但最終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前被解職。回蘇后,擔任勞動人民委員及塔斯社代理負責人,並在外交出版社工作,一度曾任《莫斯科新聞》英文版編輯主任。其間,他多次發表有關中國革命的演說和文章。1949年初他在莫斯科被捕,1951年5月死於遠東勞動營中。后獲平反恢復名譽。

加倫(1889-1938年),原名瓦西裡•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加倫是在中國使用的化名。191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十月革命時任薩馬拉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后歷任遠東共和國紅軍總司令、陸軍部長、軍事委員會主席。1921年當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4年10月被蘇聯政府派往中國廣州,任廣東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在創辦黃埔軍校、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以及北伐戰爭中有過重要貢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回國。后任烏克蘭軍區副司令、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遠東方面軍司令等職。193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當選為第一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38年10月在肅反運動中被捕並被處決。50年代后期得以平反昭雪。

5月上旬,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委派廖仲愷為駐校國民黨代表。

廖仲愷(1877-1925年),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生於美國舊金山華僑家庭。早在1903年,廖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孫中山並開始參加革命活動,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在全力輔助孫中山的同時,廖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摯友,他極力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捍衛者。是國民黨內著名的左派領袖。

6月16日,500多名國共兩黨代表聚集黃埔,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孫中山以國民黨總理的身份親臨致辭,指明軍校宗旨: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號召全體師生:“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舍身成仁”。他還親自批准將這樣一副對聯貼在軍校大門兩側: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此外,孫中山還親自制定“親愛精誠”四字為軍校校訓,並批准軍校校歌。

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顯赫聲名的“黃埔軍校”就這樣誕生了。

黃埔軍校直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孫中山、蔣介石、廖仲愷組成的校本部為最高領導。校本部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部和總教官室,后增設教育長、參謀處長,教授部與教練部合並為教育部,除政治部外,其他各部均改為處。后又增設軍法處、軍械處和入伍生隊總隊長。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共500人,來自全國各地,以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為多﹔還有來自越南、朝鮮、馬來亞和泰國的革命青年。

黃埔軍校堅持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軍事教育分為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兩個方面,既學習步兵操典、戰術學、兵器學、射擊規范等軍事理論,又訓練實彈射擊和野外演習等軍事技術。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論為主要內容,課程有:三民主義、國民革命概論、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社會主義、社會進化史、經濟學等。周恩來親自給學生作過《軍隊中的政治工作》、《武力與民眾》等講演。譚延凱、張靜江、毛澤東、劉少奇、蘇兆征、何香凝、魯迅等人也應邀到該校作過專題講座。軍校的政治工作以共產黨人為主體,他們被視為學校中的“革命靈魂”。

黃埔軍校一俟成立,就在國民革命中立下赫赫戰功。

1924年10月,廣州商團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挑唆和慫恿下叛亂。軍校師生英勇出擊,僅一天內就徹底打垮叛軍。次年初,盤踞於東江的陳炯明乘孫中山病重北上,廣州國民政府群龍無首之際,悍然發兵進犯廣州。廣州國民政府組織以黃埔學生軍教導團兩個團為主力的“東征聯軍”討伐陳炯明。同年6月,駐廣州的桂軍首領楊希閔、劉震寰乘革命軍遠征東江,在廣州舉兵叛亂,廣州國民政府一度陷於萬分危急之中。黃埔學生軍奉命回師廣州,很快擊潰叛軍。這時,被打敗的陳炯明卷土重來,國民政府於同年10月再度東征。此時,黃埔學生軍已擴編為國民革命第一軍,他們攻克號稱天險的惠州城,接著,兵分三路直搗東江,於11月初平定了廣東最凶頑的軍閥陳炯明。

在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共同呵護下,黃埔軍校煥發出朝氣蓬勃的革命氣息,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紅軍”。參見靳蓮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受辱的“中立”——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荒诞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受辱的“中立” 尽可能大的一块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山西、直隶和东北地区蔓延开来,并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登陆,一路攻入北京。 八国联军之中有沙俄一部,但只是他们入侵中国的一小支部队。真正的俄军主力,是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总数的十五万人。义和团运动刚刚在东北兴起,沙俄便看到了机会,其陆军大臣说:“这将给我们一个占据满洲的借口。”“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就是整个中国东北。十五万俄军打着镇压义和团、保护东清铁路的旗号,兵分七路,席卷而来。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驻军满打满算不过九万人,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年10月6日,沙俄军队会师铁岭,占领东北全境。 即便是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列强往往也要为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漂亮的理由。沙俄要修筑东清铁路,打着和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1897年12月,沙俄舰队开进大连湾,强租旅顺,给清政府的解释是共同协防一个月前占领了青岛的德国。这样的伪饰当然只是空头支票,但清政府一来无力抗拒,二来又看到了“以夷制夷”的空间,都应承了下来,还答应东清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由此形成了东清铁路的“丁”字形结构。 而这一次的入侵,沙俄连空头支票都没开。他们俘虏了盛京将军增祺,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画押,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不过,沙俄还是想给清政府一点儿“甜头”,他们抢先承认流亡西安的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议和要求,接纳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沙俄以为这一打一拉,就会换取清政府承认其对东北的占领。 后来的历史表明,沙俄这一次错估了清政府委曲求全的底线。 喻大华说,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放弃东北是一个足以危及其政权存续的严重事件。东北是中原屏藩、京津门户,东北一失,国家安全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是“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沙俄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杨儒是晚清外交使节中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往返沙俄谈判十余次,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俄方不放弃霸占东北的根本立
  一文说清:苏俄是怎么变成苏联的? 2021年11月18日 下午3:24 苏俄,顾名思义,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简称。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18年,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并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依然称苏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也带俄罗斯三个字,但它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帝俄)不一样,帝俄的疆域比后来的苏联还要广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换句话说,帝俄崩溃后,苏俄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领土,就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的大部分领土一样。 剩下的领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决思想的鼓舞,纷纷建立了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比如波兰、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则分别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苏俄建立后,打了三年残酷的内战,消灭了白俄军队,粉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在这个过程中,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军事联盟——他们面临共同的阶级敌人和外国敌人,需要抱团取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各国是独立的,但党的组织是统一的,都服从俄共(布)的统一领导。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苏俄,实际上是和平兼并这些国家。这个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反对。 当时列宁因牙病在哥尔克修养,他知道情况后,认为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批评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 他说: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盟,否则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 他还说: 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 总之,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家必须结成联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必须平等结盟。 这个建议得到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